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楚风觅踪丨寿春,楚文化最后的落点

©原创 2024-04-16 09:33

楚国800年,寿春18载,繁华谢去,一眼千年。寿春带着楚国积累的财富和积淀的文化,随时光沉入地下。寿春,号称“地下博物馆”。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

楚风东渐

先秦时期的江淮地区,方国、部落林立。春秋时,楚国势力东扩。穆王四年(公元前622年),先后灭六、蓼、舒人巢。春秋中期,楚庄王开疆拓土,问鼎中原,东进江淮。庄王以孙叔敖为令尹,在寿春兴建芍陂(今安丰塘),发展农业,楚国有了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国力增强,成就霸业。怀王时,楚国已据两淮,终结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促进经济发展。

楚风东渐,楚文化的影响日益扩大和加深,江淮间大大小小的“文化圈”逐渐融为一体,楚文化在此生根、开花、结果,有力推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寿春是春申君黄歇的食邑,在黄歇的经营下,建筑、镕铸、农耕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战国末期,秦国强大,欲一统天下。公元前248年,春申君请封江东,在战略上积蓄力量。春申君几乎是凭着一己之力,为楚国苟延残喘争取了20年时间。春申君请封江东,在吴地兴修水利,发展农耕。现属上海市境内的黄浦江,时属吴邑,相传为春申君所疏而得名。

黄浦江旧称黄浦、黄歇浦、申江、春申江等,“申”也成了上海的别称,上海地名因此而得。在江南一带,传说由春申君开凿或疏通的港浦河渠甚多,如江阴的申港、黄田港、吴兴的黄浦等。春申君在吴国故城废墟上建立都邑(即今苏州城北)并被尊为苏州城隍,春申君还建造“吴两仓”“吴市”“吴诸里大闬”“吴狱庭”等。

春申君经营东吴,从楚国带来先进的冶炼和农业技术,使江东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有了改进;吴越铸剑技术工艺发达,他组织大规模生产,推动兵器生产;他又将齐鲁的纺织技术带到江南,与江南的植桑养蚕结合,为未来的丝绸鼎盛打下基础;他重视教育文化,为还处于较为落后蒙昧的当地土著带来开化……

环顾今天长三角地区,春申君的事迹、足迹、传说、掌故历久弥新。春申君建城兴市、疏通河道、抑制水患,政绩显著,深得民心。黄渡镇、黄歇村、春申村、黄斗城、黄公涧、春申君祠、春申里港口、黄埠墩、黄泥头、黄泥桥、黄泥土夅、黄天荡、春申路、申港、黄田港、君山、黄山等遗迹遍布太湖广大流域。

楚都寿春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在强秦威逼下,楚国徙都寿春。寿春地位发生改变,拥有数十万人口,成为楚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楚国在此历经四代楚王,至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前后共18年。选择寿春是出于山川形胜和战略地位的考量,古人向有“守江必守淮”之说。

“寿州当长淮之冲,东据淮河,西扼淠颍,襟江而带河……南人得之,则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则江南失其咽喉。”寿春地处南北过渡地带,也是吴、楚、中原文化和淮夷文化的交汇之地。楚国营造的寿春城的宏阔雄奇,气势壮观,堪称晚楚政治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

都寿春城的城垣在哪里?面积有多大?近年来启动的寿春城考古发现,根据出土文物分布和遥感技术测量,寿春城的面积远不止上世纪六十年代测得的约26平方公里,而是超过纪南城、临淄城、侯马晋城、曲阜鲁城、邯郸赵城及郑韩故城规模,仅稍逊燕下都遗址。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柏家台大型建筑基址的发现,对楚都寿春城位置的确定起到关键性作用。专家们一致认为,柏家台建筑基址面积和规模宏大,是一座战国时期楚国宫殿性质的建筑基址。“寿县柏家台大型战国宫殿遗址”被国家列为首批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司马迁在《史记·贷值列传》中说:“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军将领王翦、蒙武率军攻进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取消楚国号,将楚地设置为郡。

楚墓遗珍

关于楚墓,考古发现,以寿春城为核心,周围分布三个墓葬区:即淮南、长丰、杨公一带的高等贵族墓葬区,寿县西南双桥一带的中等贵族墓葬区,寿县城北八公山南麓一线的小型墓葬分布区。楚国王室陵区位于寿春城遗址东淝水(瓦埠湖)东岸。据《越绝书》记载:“寿春东凫陵亢者,古诸侯王所葬也。”现已探明十余座大型封土墓,部分墓葬还发现有车马坑,著名墓冢有李三孤堆、大孤堆、小孤堆、武王墩、黄泥孤堆、严家孤堆等。其中,李三孤堆是迄今唯一确认的楚幽王熊悍之墓,这里出土了最具楚文化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楚国重器,国家一级文物——楚大鼎。

李三孤堆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双庙村,1923年,当地农民在附近的农田耕作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有鼎、壶、镐、带钩、镜、车马饰具等一些青铜器。1933年和1938年,李三孤堆墓曾先后两次被盗。1981年调查发掘表明,李三孤堆楚王墓无论是墓葬形制、规模和等级,还是随葬品的数量和规格,在迄今发现的数以万计的楚墓中,尚未有能与其相媲美者。它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拉开了江淮楚文化研究的序幕。

据不完全统计,李三孤堆墓共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其中以青铜器为主,著名的铭文铜器有楚大鼎、集脰太子鼎、铸客升鼎等。楚大鼎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达400公斤。大鼎圆口方唇,鼓腹平底,双耳外撇,三蹄足,整体雄浑凝重,腹上有一周凸起的云箍,足跟部高浮雕兽首纹,在造型设计上,处处追求力量和气势的完美结合。大鼎的口沿处有12 字铭文,其中前两个字是“铸客”,因此它又被称为“铸客大鼎”。楚大鼎的足跟部和左腹部有“安邦”二字铭文,有定国安邦的美好寓意。铸客大鼎出土于20世纪战乱年代。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楚大鼎又在国难当头时颠沛流离,1952年终于回归省会合肥,现为安徽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张楠/摄

楚王陵(武王墩墓)是我们正在期待揭开谜底的另一座楚国大墓。武王墩墓位于淮南市高新区三和镇徐洼村,1981年9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距楚都寿春城(今寿县寿春镇)仅约13公里,北依舜耕山,南为开阔平地。2015年以来,武王墩墓遭到三次盗掘,在追缴的77件文物中,包括漆木虎座鸟鼓架、鎏金虎首铜构件、铜编钟等,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6件之多。2019年11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对武王墩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楚国自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国迁都寿春,经历楚幽王(熊悍)、哀王(熊犹)和负刍四世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被秦所灭。其中,哀王即位仅两个月被杀,负刍被秦国俘虏,此两王依制下葬的可能性较小。武王墩墓是迄今发现的楚国最高规格的墓葬,专家认为极有可能就是楚考烈王墓。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安徽省文物局公布“淮南武王墩墓”为首批安徽省考古遗址公园之一。武王墩墓考古发掘正在进行中,遗址公园(一期)预计将于2025年初步建成并对外开放。

楚为江汉间小国,与江淮间的寿春相隔千里。春秋时,楚国崛起南方,北上中原,东进江淮,称雄称霸,一跃为南方大国。楚国从初入江淮,到迁都寿春,再到为秦所灭,已在江淮经营数百年之久,作为最后的楚都寿春,文化体系也发生了根本转变,两湖地区楚文化与淮夷文化相互影响、渗透、融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寿春楚文化,真正高度成熟的楚文化,最终沉淀于此。

从圣

楚国800年,寿春18载,繁华谢去,一眼千年。寿春带着楚国积累的财富和积淀的文化,随时光沉入地下。寿春,号称“地下博物馆”。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

楚风东渐

先秦时期的江淮地区,方国、部落林立。春秋时,楚国势力东扩。穆王四年(公元前622年),先后灭六、蓼、舒人巢。春秋中期,楚庄王开疆拓土,问鼎中原,东进江淮。庄王以孙叔敖为令尹,在寿春兴建芍陂(今安丰塘),发展农业,楚国有了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国力增强,成就霸业。怀王时,楚国已据两淮,终结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促进经济发展。

楚风东渐,楚文化的影响日益扩大和加深,江淮间大大小小的“文化圈”逐渐融为一体,楚文化在此生根、开花、结果,有力推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寿春是春申君黄歇的食邑,在黄歇的经营下,建筑、镕铸、农耕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战国末期,秦国强大,欲一统天下。公元前248年,春申君请封江东,在战略上积蓄力量。春申君几乎是凭着一己之力,为楚国苟延残喘争取了20年时间。春申君请封江东,在吴地兴修水利,发展农耕。现属上海市境内的黄浦江,时属吴邑,相传为春申君所疏而得名。

黄浦江旧称黄浦、黄歇浦、申江、春申江等,“申”也成了上海的别称,上海地名因此而得。在江南一带,传说由春申君开凿或疏通的港浦河渠甚多,如江阴的申港、黄田港、吴兴的黄浦等。春申君在吴国故城废墟上建立都邑(即今苏州城北)并被尊为苏州城隍,春申君还建造“吴两仓”“吴市”“吴诸里大闬”“吴狱庭”等。

春申君经营东吴,从楚国带来先进的冶炼和农业技术,使江东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有了改进;吴越铸剑技术工艺发达,他组织大规模生产,推动兵器生产;他又将齐鲁的纺织技术带到江南,与江南的植桑养蚕结合,为未来的丝绸鼎盛打下基础;他重视教育文化,为还处于较为落后蒙昧的当地土著带来开化……

环顾今天长三角地区,春申君的事迹、足迹、传说、掌故历久弥新。春申君建城兴市、疏通河道、抑制水患,政绩显著,深得民心。黄渡镇、黄歇村、春申村、黄斗城、黄公涧、春申君祠、春申里港口、黄埠墩、黄泥头、黄泥桥、黄泥土夅、黄天荡、春申路、申港、黄田港、君山、黄山等遗迹遍布太湖广大流域。

楚都寿春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在强秦威逼下,楚国徙都寿春。寿春地位发生改变,拥有数十万人口,成为楚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楚国在此历经四代楚王,至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前后共18年。选择寿春是出于山川形胜和战略地位的考量,古人向有“守江必守淮”之说。

“寿州当长淮之冲,东据淮河,西扼淠颍,襟江而带河……南人得之,则中原失其屏障;北人得之,则江南失其咽喉。”寿春地处南北过渡地带,也是吴、楚、中原文化和淮夷文化的交汇之地。楚国营造的寿春城的宏阔雄奇,气势壮观,堪称晚楚政治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

都寿春城的城垣在哪里?面积有多大?近年来启动的寿春城考古发现,根据出土文物分布和遥感技术测量,寿春城的面积远不止上世纪六十年代测得的约26平方公里,而是超过纪南城、临淄城、侯马晋城、曲阜鲁城、邯郸赵城及郑韩故城规模,仅稍逊燕下都遗址。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柏家台大型建筑基址的发现,对楚都寿春城位置的确定起到关键性作用。专家们一致认为,柏家台建筑基址面积和规模宏大,是一座战国时期楚国宫殿性质的建筑基址。“寿县柏家台大型战国宫殿遗址”被国家列为首批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司马迁在《史记·贷值列传》中说:“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军将领王翦、蒙武率军攻进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取消楚国号,将楚地设置为郡。

楚墓遗珍

关于楚墓,考古发现,以寿春城为核心,周围分布三个墓葬区:即淮南、长丰、杨公一带的高等贵族墓葬区,寿县西南双桥一带的中等贵族墓葬区,寿县城北八公山南麓一线的小型墓葬分布区。楚国王室陵区位于寿春城遗址东淝水(瓦埠湖)东岸。据《越绝书》记载:“寿春东凫陵亢者,古诸侯王所葬也。”现已探明十余座大型封土墓,部分墓葬还发现有车马坑,著名墓冢有李三孤堆、大孤堆、小孤堆、武王墩、黄泥孤堆、严家孤堆等。其中,李三孤堆是迄今唯一确认的楚幽王熊悍之墓,这里出土了最具楚文化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楚国重器,国家一级文物——楚大鼎。

李三孤堆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双庙村,1923年,当地农民在附近的农田耕作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有鼎、壶、镐、带钩、镜、车马饰具等一些青铜器。1933年和1938年,李三孤堆墓曾先后两次被盗。1981年调查发掘表明,李三孤堆楚王墓无论是墓葬形制、规模和等级,还是随葬品的数量和规格,在迄今发现的数以万计的楚墓中,尚未有能与其相媲美者。它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拉开了江淮楚文化研究的序幕。

据不完全统计,李三孤堆墓共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其中以青铜器为主,著名的铭文铜器有楚大鼎、集脰太子鼎、铸客升鼎等。楚大鼎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达400公斤。大鼎圆口方唇,鼓腹平底,双耳外撇,三蹄足,整体雄浑凝重,腹上有一周凸起的云箍,足跟部高浮雕兽首纹,在造型设计上,处处追求力量和气势的完美结合。大鼎的口沿处有12 字铭文,其中前两个字是“铸客”,因此它又被称为“铸客大鼎”。楚大鼎的足跟部和左腹部有“安邦”二字铭文,有定国安邦的美好寓意。铸客大鼎出土于20世纪战乱年代。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楚大鼎又在国难当头时颠沛流离,1952年终于回归省会合肥,现为安徽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张楠/摄

楚王陵(武王墩墓)是我们正在期待揭开谜底的另一座楚国大墓。武王墩墓位于淮南市高新区三和镇徐洼村,1981年9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距楚都寿春城(今寿县寿春镇)仅约13公里,北依舜耕山,南为开阔平地。2015年以来,武王墩墓遭到三次盗掘,在追缴的77件文物中,包括漆木虎座鸟鼓架、鎏金虎首铜构件、铜编钟等,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6件之多。2019年11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对武王墩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楚国自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国迁都寿春,经历楚幽王(熊悍)、哀王(熊犹)和负刍四世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被秦所灭。其中,哀王即位仅两个月被杀,负刍被秦国俘虏,此两王依制下葬的可能性较小。武王墩墓是迄今发现的楚国最高规格的墓葬,专家认为极有可能就是楚考烈王墓。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安徽省文物局公布“淮南武王墩墓”为首批安徽省考古遗址公园之一。武王墩墓考古发掘正在进行中,遗址公园(一期)预计将于2025年初步建成并对外开放。

楚为江汉间小国,与江淮间的寿春相隔千里。春秋时,楚国崛起南方,北上中原,东进江淮,称雄称霸,一跃为南方大国。楚国从初入江淮,到迁都寿春,再到为秦所灭,已在江淮经营数百年之久,作为最后的楚都寿春,文化体系也发生了根本转变,两湖地区楚文化与淮夷文化相互影响、渗透、融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寿春楚文化,真正高度成熟的楚文化,最终沉淀于此。

从圣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