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安徽省委金融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创新”成为安徽这场金融领域高规格会议的高频词之一。
巢湖之畔,合肥加速建设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科学岛上,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多个大型实验平台着力开展科研攻坚,成果频出;奇瑞汽车的生产车间,机械手臂运转不停……
从科研院所到科创企业,江淮大地四处迸发着创新创造的活力,正在为发展能级之变、位势之变蓄力。
为什么是安徽?当科技“星火”在江淮大地呈现“燎原”之势,人们心头难免有此疑问。
业内人士指出,安徽聚集了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培育了一批批优秀的科技企业,创新主体实力雄厚,创新人才活跃,“硬实力”底牌为创新厚植了优势。
同时,聚焦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安徽吸引着越来越多科技型企业在此扎根。
好苗、沃土,还需“雨露”滋润。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对于科创企业而言,尤其是在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阶段,资金需求较大,单个项目投资风险较高。但金融机构往往也“看不懂”“看不透”,在资金投放上顾虑重重。
助力科技创新就必须强化金融创新,打通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与科创企业前期投入不匹配的堵点、卡点。
以金融创新,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安徽转变思路、探索模式,作出了更多尝试。
2023年,安徽在全国首创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据悉,“共同成长计划”以投行思维改造传统信贷模式,由过去侧重短期信贷效益转向长期价值投资,推动创设科技金融新理念和新模式。具体实施过程中,在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下,由银企双方自愿平等协商签署“贷款合同+中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企业可在更长期限、更高额度、更低成本内获得稳定融资支持以及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签约银行享有股权投资、结算服务、债券承销等优先权,通过银企联动合作,实现银企共同成长。
“我们与徽商银行签订‘共同成长计划’战略合作协议,银行新的授信评定模式和远期利率共赢定价机制,在原模式测算授信额度基础上不仅为我们增加了授信额度,而且延长了授信时间,这就更好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安徽省万豪水坝节能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金融机构不敢投、不敢贷的背后往往是风险与收益不平衡。除了“共同成长计划”,安徽还探索推动银行信贷资金和股权投资有机联动、同向发力:一方面,以科技企业高成长投资收益抵补部分银行债务融资超额风险;另一方面,通过银行的信贷投放为投资机构增强投资信心,实现投资与信贷双轮驱动融资供给。
“贷投双方互为背书,推动金融和资本向科创企业早期和产业链前端延伸。”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同时将贷投联动业务进行“打包批量”操作,即“贷投批量联动”,改变了对单家企业授信融资的模式,既可提高效率,也可避免单户投资或贷款引发的金融风险,以解决“看准行业赛道,看不准单家企业”的信贷难题。
提起金融服务科创企业,就不能不提安徽的“基金丛林”建设。去年,《安徽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印发实施,组建500亿元规模的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如今,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体系16只母基金全部组建落地。同时,2023年底,在皖落地的私募基金规模达1.6万亿元,居全国第7位。种子、天使基金投资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初创型小微科技企业;项目发展过程中,政府引导基金等“接力投”;只要项目足够好,基金链可连续投资覆盖到企业最终上市,一路护航“科创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省委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全方位服务好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全力支持科技平台建设,全力支持技术创新,全力支持科创企业发展,深入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全力抓好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
眼下,安徽已经丰富打造信用类、弱担保类、权利质押类、风险分担与补偿类等多样化特色金融产品超160款,基本形成覆盖科技型企业“起步—初创—成长—高成长—成熟”全生命周期金融产品体系。
专家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期待未来会有更多金融创新在安徽加速落地,更多金融活水流入创新领域。(安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