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小叶医探丨如何让老百姓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来自安徽的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原创 2024-03-07 19:34

大皖新闻讯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对卫生健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安徽省卫生健康系统扎实推进“健康安徽”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医改走在全国前列。今年二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如何进一步深入推进医改,让老百姓享受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正在参加2024年全国两会,来自安徽的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刘连新:

希望推动医生在长三角范围内自由执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大附一院党委书记刘连新认为,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减少患者跨区域就诊、减轻患者负担、实现“大病不出省”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分级诊疗目标的重要举措。

全国政协委员刘连新

“在北京、上海等医疗资源富集地区遴选若干优质医疗机构作为输出医院,在患者流出多、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试点地区医疗服务整体水平,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对提升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保障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今年的全国两会,刘连新就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交提案,希望区域医疗中心能够发挥更大作用,造福当地百姓。

刘连新建议,制定符合各输入省省情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及验收指标体系,发挥“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目标进行量化和细化,明确地方政府、输出医院和依托医院的责任和权利清单,压实各方责任,并根据工作推进情况,定期会商、适时调整完善。同时,完善政策配套措施。此外,他还建议输入省相关主管部门能在出台政策举措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和专项配套措施,加强部门间的衔接,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随着长三角健康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医疗优质医疗资源的联动越来越频繁。如何让安徽的老百姓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要实现长三角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一体化,迫切需要安徽的头部医院在医疗技术水平、能力上追赶长三角的医院。”刘连新希望,长三角区域的医保支付,包括收费的项目、收费的价格、可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等也做到一体化,并推动医生在长三角范围内能够自由执业,从而让群众享受到长三角一体化所带来的便利、高效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翁建平:

加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教育平台建设

在医疗领域深耕30多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蚌埠医科大学校长翁建平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尤为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翁建平

翁建平通过调研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国已设置5批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多地已经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并出台系列政策清单,已有1400余项诊疗技术平移至输入省份,填补了300多项省域医疗技术空白,部分省份跨省就医人数明显下降,建设成效已凸显。

“目前,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仍处于探索阶段,可借鉴的成功模式和经验不足,项目建设工作仍面临亟待完善问题。”翁建平认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应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大体系改革创新和运营模式的探索力度,统筹完善设定全局规划,因地制宜设置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的具体发展目标与任务。同时,加快配套政策转化进度,协调促进卫生健康、财政、医保等多个相关部门联动,发挥最大的协同效应。

翁建平建议,加快专科培训与临床医学博士点建设衔接,以专项形式划拨全日制临床医学博士指标至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所在医学院校。没有临床医学博士点授予权的单位,可依托具有临床医学博士授予单位医学院校联合培养,加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培养临床学科未来带头人和骨干人才的教育平台建设。

在加大改革创新政策力度方面,翁建平认为,应结合不同地区实际情况,财政上给予输出医院适当补助,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输出医院积极性;制度上加快对技术成熟、临床疗效确切的新技术、新项目在收费价格方面简化审批手续;运营模式上,按照“一中心一策”原则,合理利用输出医院人才、技术和品牌优势,加强输出医院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医疗、教学、科研、医院管理等方面深度合作。

全国人大代表方诗元:

建立国家或地区医疗采购信息共享平台

“安徽省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全国人大代表方诗元表示,为了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安徽已获批建设九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聚焦疑难重症,通过和国内顶流的医院合作,开展技术、品牌、管理三个层面的平移,不断推进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全国人大代表方诗元

除了高质量建设和运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安徽省今年还将建设15个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省、市、县、乡多级医院通过多种形式展开合作,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县域共体建设成为全国样板。”方诗元认为,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推进,我省的医疗服务水平将逐步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方诗元既是临床医生,也是一名医院的管理者,如何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一直是他思考的问题。今年全国两会上,方诗元提出了关于建立国家或地区医疗采购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议。

“近年来,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就医负担。”方诗元认为,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是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

方诗元在调研中发现,公立医院采购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比如人员流动性大,采购工作的政策性和专业性较强;获取产品市场信息的渠道有限;缺乏覆盖全国范围的信息共享平台,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对首次采购的新项目,有限的信息获取渠道,过程中面临预算设置不准确、供应商选择不当等风险;单独一家单位的采购数量相对较少,降价幅度有限,增加了采购成本,进而加重了看病就医的负担。

为此,方诗元建议,进一步扩大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范围,更好发挥“以量换价”作用,提高采购的效率,节约资金成本。

全国人大代表徐晓婵:

聚焦基层医疗能力提升 让乡村医生“从有到优”

“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我省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全国人大代表徐晓婵是安徽省针灸医院的一名急诊科医生,2019年,她和丈夫参与安徽省卫健委开展的“百医驻村”行动,来到黄山市休宁县璜尖乡徐家村、清溪村担任驻村医生,帮助基层消除村医“空白点”。

全国人大代表徐晓婵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徐晓婵对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尤为关注,她去年提出的关于“加强乡村医疗建设”的相关建议被重点督办。

虽然驻村早已结束,但徐晓婵一直关注着曾经驻村卫生院的发展。“以前璜尖乡只有两名医生,现在已有四名医生、两名护士。”徐晓婵说,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乡镇卫生院可以和市级医院常态化开展远程诊疗,在心电、影像等检查结果等方面实现互联互通,大大提升了乡村医院的服务能力。

去年全国两会上,徐晓婵提出“乡村缺医以及乡村医生待遇保障的问题”。“这些问题目前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例如,安徽开展了‘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为乡村医疗注入新鲜血液,解决基层医疗人才短缺问题。”徐晓婵高兴地说,已经有800多名大学生学成进入乡村医疗一线,部分地方缺人的情况得到了缓解。

今年全国两会上,徐晓婵提出的建议是,聚焦基层医疗能力提升,让乡村医生“从有到优”。她在调研时了解到,安徽今年将继续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同时,还将实施“徽乡名医”培养工程,培养基层医学骨干。

徐晓婵希望,安徽通过深入推进医改进一步推动更多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将一些成熟的探索路径和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让老百姓享受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实习生 张清怡

大皖新闻讯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对卫生健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安徽省卫生健康系统扎实推进“健康安徽”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医改走在全国前列。今年二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如何进一步深入推进医改,让老百姓享受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正在参加2024年全国两会,来自安徽的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刘连新:

希望推动医生在长三角范围内自由执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大附一院党委书记刘连新认为,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减少患者跨区域就诊、减轻患者负担、实现“大病不出省”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分级诊疗目标的重要举措。

全国政协委员刘连新

“在北京、上海等医疗资源富集地区遴选若干优质医疗机构作为输出医院,在患者流出多、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试点地区医疗服务整体水平,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对提升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保障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今年的全国两会,刘连新就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交提案,希望区域医疗中心能够发挥更大作用,造福当地百姓。

刘连新建议,制定符合各输入省省情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及验收指标体系,发挥“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目标进行量化和细化,明确地方政府、输出医院和依托医院的责任和权利清单,压实各方责任,并根据工作推进情况,定期会商、适时调整完善。同时,完善政策配套措施。此外,他还建议输入省相关主管部门能在出台政策举措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和专项配套措施,加强部门间的衔接,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随着长三角健康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医疗优质医疗资源的联动越来越频繁。如何让安徽的老百姓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要实现长三角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一体化,迫切需要安徽的头部医院在医疗技术水平、能力上追赶长三角的医院。”刘连新希望,长三角区域的医保支付,包括收费的项目、收费的价格、可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等也做到一体化,并推动医生在长三角范围内能够自由执业,从而让群众享受到长三角一体化所带来的便利、高效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翁建平:

加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教育平台建设

在医疗领域深耕30多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蚌埠医科大学校长翁建平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尤为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翁建平

翁建平通过调研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国已设置5批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多地已经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并出台系列政策清单,已有1400余项诊疗技术平移至输入省份,填补了300多项省域医疗技术空白,部分省份跨省就医人数明显下降,建设成效已凸显。

“目前,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仍处于探索阶段,可借鉴的成功模式和经验不足,项目建设工作仍面临亟待完善问题。”翁建平认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应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大体系改革创新和运营模式的探索力度,统筹完善设定全局规划,因地制宜设置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的具体发展目标与任务。同时,加快配套政策转化进度,协调促进卫生健康、财政、医保等多个相关部门联动,发挥最大的协同效应。

翁建平建议,加快专科培训与临床医学博士点建设衔接,以专项形式划拨全日制临床医学博士指标至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所在医学院校。没有临床医学博士点授予权的单位,可依托具有临床医学博士授予单位医学院校联合培养,加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培养临床学科未来带头人和骨干人才的教育平台建设。

在加大改革创新政策力度方面,翁建平认为,应结合不同地区实际情况,财政上给予输出医院适当补助,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输出医院积极性;制度上加快对技术成熟、临床疗效确切的新技术、新项目在收费价格方面简化审批手续;运营模式上,按照“一中心一策”原则,合理利用输出医院人才、技术和品牌优势,加强输出医院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医疗、教学、科研、医院管理等方面深度合作。

全国人大代表方诗元:

建立国家或地区医疗采购信息共享平台

“安徽省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全国人大代表方诗元表示,为了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安徽已获批建设九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聚焦疑难重症,通过和国内顶流的医院合作,开展技术、品牌、管理三个层面的平移,不断推进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全国人大代表方诗元

除了高质量建设和运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安徽省今年还将建设15个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省、市、县、乡多级医院通过多种形式展开合作,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县域共体建设成为全国样板。”方诗元认为,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推进,我省的医疗服务水平将逐步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方诗元既是临床医生,也是一名医院的管理者,如何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一直是他思考的问题。今年全国两会上,方诗元提出了关于建立国家或地区医疗采购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议。

“近年来,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就医负担。”方诗元认为,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是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

方诗元在调研中发现,公立医院采购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比如人员流动性大,采购工作的政策性和专业性较强;获取产品市场信息的渠道有限;缺乏覆盖全国范围的信息共享平台,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对首次采购的新项目,有限的信息获取渠道,过程中面临预算设置不准确、供应商选择不当等风险;单独一家单位的采购数量相对较少,降价幅度有限,增加了采购成本,进而加重了看病就医的负担。

为此,方诗元建议,进一步扩大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范围,更好发挥“以量换价”作用,提高采购的效率,节约资金成本。

全国人大代表徐晓婵:

聚焦基层医疗能力提升 让乡村医生“从有到优”

“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我省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全国人大代表徐晓婵是安徽省针灸医院的一名急诊科医生,2019年,她和丈夫参与安徽省卫健委开展的“百医驻村”行动,来到黄山市休宁县璜尖乡徐家村、清溪村担任驻村医生,帮助基层消除村医“空白点”。

全国人大代表徐晓婵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徐晓婵对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尤为关注,她去年提出的关于“加强乡村医疗建设”的相关建议被重点督办。

虽然驻村早已结束,但徐晓婵一直关注着曾经驻村卫生院的发展。“以前璜尖乡只有两名医生,现在已有四名医生、两名护士。”徐晓婵说,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乡镇卫生院可以和市级医院常态化开展远程诊疗,在心电、影像等检查结果等方面实现互联互通,大大提升了乡村医院的服务能力。

去年全国两会上,徐晓婵提出“乡村缺医以及乡村医生待遇保障的问题”。“这些问题目前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例如,安徽开展了‘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为乡村医疗注入新鲜血液,解决基层医疗人才短缺问题。”徐晓婵高兴地说,已经有800多名大学生学成进入乡村医疗一线,部分地方缺人的情况得到了缓解。

今年全国两会上,徐晓婵提出的建议是,聚焦基层医疗能力提升,让乡村医生“从有到优”。她在调研时了解到,安徽今年将继续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同时,还将实施“徽乡名医”培养工程,培养基层医学骨干。

徐晓婵希望,安徽通过深入推进医改进一步推动更多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将一些成熟的探索路径和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让老百姓享受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实习生 张清怡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