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安徽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如何让中国饭碗多装优质“安徽粮”?3月5日,大皖新闻记者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了解到,近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的指导意见》,配套出台了相关建设规划,到2035年,安徽粮食产能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
能不能建?
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安徽历来重视“三农”工作,推动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次出台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全省粮食产能稳定在930亿斤以上。到2035年,全省粮食产能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全省耕地面积稳定在8115万亩以上,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7143.5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亿亩以上,主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彰显。
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这一目标现实吗?
“为了准确把握安徽粮食生产的增产空间,就是安徽有没有建成千亿斤江淮粮仓的可能性。”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汪学军介绍,前期,相关部门邀请安徽农业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知名小麦专家马传喜教授领衔,组成专家组,对安徽粮食生产的增产潜力进行了深入研究。
专家组通过科学论证、系统调研,形成了《安徽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从因素、作物、区域三个视角,系统分析,得出了安徽完全能够实现粮食年产千亿斤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组织起草的《意见》和规划,立足安徽粮食作物单产提升空间大,田、种、机、技等要素综合增产潜力大,统筹提单产、稳面积、减损耗,全面强要素、补短板、提效益,走统筹协调综合挖潜之路。
怎么建?
要实现“千亿斤江淮粮仓”的目标,安徽将怎么干?
《意见》明确,首先要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安徽将实施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工程。以山区、丘陵、采煤塌陷区、江淮分水岭地区、淠史杭灌区等为重点,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标准。对高标准农田进行改造提升,到2035年,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以上。
在种子方面,建设生物育种安徽实验室、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登高能级研发平台。培育一批种业龙头企业,推动一批种业企业上市。
同时,安徽将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用好现代农业科技,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
比如,到2035年,全省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达到50%。全省主推粮食生产“四新”技术120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2%。全省粮油加工业产值达到5500亿元,规上粮油加工企业2000家。全省粮食类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达到3000个。
另外,安徽还将积极培育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领办、创办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菜单式、订单式、全过程托管等多种服务模式,带动更多小农户发展粮食生产。到2035年,全省发展50亩以上种粮大户18万个、粮食生产类家庭农场12万个、粮食生产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万个,粮食生产类社会化服务组织3.5万个。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建设大粮仓不忘人才培养,优先将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合作社带头人、农机手、经纪人等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每年培育3万人。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打破学历、论文、职称、年龄等限制,开展职称评审,激发“田秀才”“土专家”的粮食生产热情。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编辑 许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