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安徽人文讲坛:诗话安庆

©原创 2024-02-05 12:10

大皖新闻讯  诗情画意的安徽,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区域都流淌着诗性的文化血脉。长江北岸的安庆,建城不算早。但历代诗人歌咏安庆,不乏脍炙人口之作。从质量与数量上看,安庆也是一座诗歌之城。面朝江水的诗意安庆,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要的城市名片,安庆诗歌之路,令人流连忘返。本期的安徽人文讲坛,咱们就来领略诗意安庆的风采。

嘉宾简介:

叶当前,安庆师范大学教授,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江历史文化中心主任,安徽省研究生教学名师,安徽省领军人才项目特聘教授,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诗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出版著作《六朝送别诗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合作编著《建安七子》(中华书局,2010年)等3部。

诗性安庆有着绵长的历史记忆

安庆坐落在皖西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皖山皖河,安徽简称皖,即源于此。

叶当前介绍说,安庆建城之前的历史,与周大夫(皖伯)、封地皖(皖国)、皖伯庙、皖山、皖河、皖县等密切相关,与盛唐山、南皖、皖城、舒州等历史地名联系在一起,历史兴废,如同过眼烟云,一幕幕一帧帧,化作越来越简练的文字符号,埋藏于纸背深处。

安庆境内山高水长,风景秀丽,自古就有文人墨客到此题咏,留下大批诗歌景观。

叶当前介绍说,汉武帝《盛唐》《枞阳》之歌的历史记载,为诗性安庆记录了汉家舳舻千里、礼祀名山大川的辉煌。乐府高峰《孔雀东南飞》,为庐江郡下普通老百姓记载了坚如磐石,纫似蒲苇,永无转移的凄美的爱情回忆。李白游历安庆各地留下的“长风沙”“皖公山”“司空山”等名胜,王安石、黄庭坚等在舒州发现的“石牛洞”,陆游反复题咏的“小孤山”等,已经连成安庆诗歌之路,在今天的文化旅游事业上大放异彩。

然而,安庆建城于南宋,错过了唐宋诗歌的黄金时期。但历史的深厚积淀,长江要塞的战略地位,令建城后的安庆后来居上,诗材更加丰富。如:余阙与陈友谅农民军的攻守大战,湘军与太平天国的血战,一部战争史为安庆留下一批经典诗学素材;清代安庆成为安徽省省会,政治地位不断提升,宦游官僚,幕府文吏,骚人墨客,不断聚集安庆,诗酒唱酬,优游山水,写出与安庆城市相关的大量诗作;本土诗人也不断强化地域诗学的自信,逐步形成颇具特色的皖江诗人群。从诗歌质量与数量上看,古代的安庆也是一座诗歌之城。

长江是安庆诗歌文化的亮丽名片

长江是古代交通的黄金水道,安庆是长江水道的重要码头。上达武汉、长沙、重庆,下到扬州、南京、上海,安庆都是文人吟咏的重要诗歌地点。

叶当前介绍,《民国怀宁县志》卷四“城池”部分辑文天祥、余阙、揭傒斯、陶安、胡俨、高启、张绅、李攀龙、释法智、李先芳、钱澄之、查慎行、黄景仁等写安庆诗14首,都是对照长江写安庆城市,其中以钱澄之《送何别驾次公之皖》最具代表性:“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峰色晴开天柱晓,涛声夜送海门秋。随班坐候趋衙鼓,出郭看收下网钩。君过枞阳劳借问,射蛟台畔此山楼。”此诗首联从地理空间着墨,凸显安庆吴头楚尾的地理坐标与长江咽喉的战略地位;第二联远近、视听、昼夜对比起来写,清晨远眺天柱山的雄姿,夜晚卧听镇海门的涛声,彰显安庆城市坐山拥江的自然风景;第三联想象公事与闲暇时光的日常生活,一张一弛,怡然而乐;最后一联用射蛟台典故写诗人的家乡,借送别离人抒发胸臆,流露思乡之情。长江、天柱山是安庆城市的标志性意象,山水是安庆的重要屏障,也是写作安庆诗歌的重点素材。

长江是安庆的城市特色,也是过往诗人对安庆的感性印象。叶当前与大家一起赏析诗歌:揭傒斯《泊安庆和曾编修》写安庆夜泊时的感触:“落帆西岸夕阳收,南望钟陵更二州。入楚人民多尚野,边城江郭半临流。”(《揭傒斯全集·诗集卷三》)诗人笔下的安庆作为长江码头,地理位置较偏远,民风尚朴野。其又一首《泊安庆(时再北游)》则重过“前年城下路”,依旧是“酒家临岸闭,野火隔江飞。云尽月初出,潮平风渐微。”(同上)彼时临江而建的安庆一片静谧。谭献《安庆》诗结合上游浔阳与汉武封岳等写安庆,将山水形胜与军事要地融于一炉,托出安庆的江城特色(《复堂诗》卷六)。

安庆山多,城内有盛唐山,城外有大龙山、小龙山,远望有天柱山。汉武帝南巡传说奠定了盛唐山的名声。叶当前举例说,王士禛《皖江怀古四首》(其一)“忆昨经过射蛟浦,今朝还望盛唐山”(《渔洋精华录集注·下》),即以盛唐山地名怀古;桐城陈正璆《枞江远览》:“盛唐山畔射蛟台,武帝南巡此地来。吴楚咽喉千里镇,江淮表里万峰开。”(《五峰集·七言律诗卷一》)写法虽不甚高明,却将重点要素都包罗进来,抓住了安庆的城市特点。李攀龙《送王郎守安庆》的“天柱西悬江汉影,海门东控帝王州”(《李攀龙集》卷之七),将天柱山对镇海门,一远一近,已导钱澄之的先路。

可见,正是临江背山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安庆战略咽侯的军事地位。诗人抓住山水要塞写安庆,可谓得其环中。

长风沙是安庆江段重要的诗歌地标

长风沙是安庆江段重要码头。陆游《入蜀记》写安庆江段重视摘录前代诗人诗作发掘人文历史:“二十六日,解舟,过长风沙、罗刹石。李太白《江上赠窦太史》诗云:‘万里南迁夜郎国,三年归及长风沙。’梅圣俞《送方进士游庐山》云:‘长风沙浪屋许大,罗刹石齿水下排。历此二险过湓浦,始见瀑布悬苍崖。’即此地也。又太白《长干行》云:‘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到长风沙。’”范成大《吴船录·卷下》写安庆江段重视两岸山水写自然风光:“癸卯,发波斯夹,至皖口。北岸淮山相迎,绵延不绝。潜、皖、琅琊,云物缥缈,生平未曾著脚处也。南岸自牛矶、雁汊行几二百里,至长风沙下口。宿。”长风沙以其独特的诗性底蕴与自然景观,引得过往文人,或感于李白诗句而起兴,或慨叹江滩险峻而忧伤,写下不少佳作。

叶当前介绍,宋人王阮《长风沙次宋丈韵一首》:“已将身世等河沙,又泛春江看浪花。锦缆牙樯君送酒,蓑衣箬笠我浮家。淹留日觉青春暮,飘泊风兼细雨斜。安得昆仑能探水,试教来奏小琵琶。”(《义丰文集校注》卷一)诗人虽不用典,却深得李白怀人的精髓。清代黄景仁《长风沙行》:“朝望长风沙,夕望长风沙。郎书前日到,早晚下三巴。”(《两当轩集》卷六)诗作如同李白《长干行》的改写版本,怀古之情见于字字句句之中。谭献《长风沙》:“人言此是长风沙,争遣征夫不忆家。二十出门过四十,竟随估客误年华。”(《复堂诗》卷六)诗人逆向切入,对时空阻隔下的异地厮守者深表同情。李白作为长风沙的第一阐释者,爱情主题影响久远。

浪漫长风沙之外,战争长风沙、羁旅长风沙也是诗人诗作的重点主题。叶当前介绍,揭傒斯《长风沙夜泊》慨叹长江行船之忧与官府的压榨:“长风沙,风沙不断行人嗟。行人嗟,奈君何!南风正高北风起,大船初湾小船喜。移船更近大船头,不独风沙夜可忧。”(《揭傒斯全集·诗集卷二》)王灼《江上》重点写险滩暗礁:“罗刹矶孤峙,长风沙接连。沙头津树暗,不见过江船。”(《悔生诗钞》卷五)莫友芝《拟古三首,示舍弟》写冰雪天气里的凄寒:“日月趣短景,冰雪沍沉阴。我来长风沙,徒忆皖公岑。”(《郘亭遗诗》卷六)《收安庆凯歌,献湘乡节帅,兼致沅圃观察(国荃)、士恒博士(贞幹)两介弟》则渲染长风沙的战垒:“大雷港头扬大旗,长风沙觜接长围。”(《郘亭遗诗》卷七)可见,长风沙是时代社会的表征,诗人抓住这个地名构思谋篇,便蕴涵了不同的思想情愫。

同样的长风沙,不同的诗人经过,有不同的嗟叹,或为爱情,或为生活,或为战争,诗心独运,诗趣纷呈。诗性的长风沙确实已经成为安庆诗路上一个闪亮的节点。

大观亭是诗人聚集的安庆城区胜境

安庆大观亭为纪念余忠宣公而建,虽几经兴废,却与余阙墓一起成为安庆诗歌的写作对象,是安庆城市诗路上的重点空间。

叶当前介绍,李国模纂辑、李丙荣编订的《大观亭志》卷首桂彦彬《序》介绍大观胜境说:“大观亭,皖江胜境也。屏藩吴楚,襟带江淮,下为余忠宣公墓。荒草一抔,丰碑屹立。每当春秋佳日,凡骚人墨客,履綦所萃,登临凭眺,古怀弥襟,相与俯吊忠魂,辄低徊留之不能去云。”可见,大观亭既是一座纪念馆,又是一处风景独萃的地标性建筑群。《大观亭志》卷四、卷五收录明清诗作合计197首,其中明代有练安《过安庆谒余忠宣祠》、周岐《寒食同钱幼光游大观亭》两首;其余全部辑录清代诗人及至编者本人诗作,其中既有朱筠、朱珪、聂铣敏、陶澍、薛时雨、彭玉麟、吴坤修、联元、袁昶、师范等地方官之作,也有王士禛、洪亮吉、袁枚、蒋士铨、张际亮等清代著名诗人之作,还有刘大櫆、姚鼐、刘开、李仙枝、鲍桂星、张敏求、姚浚昌、方昌翰、戴钧衡、宗稷辰等桐城派名家诗作,还有余鹏飞、鲁琢、邓石如、江尔维、陈世镕、李振钧、赵畇、潘慎生等本地名流之作。虽然入选篇目有限,但仍称得上彬彬之盛。诸家或登高怀古,或凭吊忠魂,或远眺胜景,或修禊雅酬,以诗歌赋予大观亭丰富的人文蕴涵。

袁枚《谒余忠宣公墓登大观亭》云:“一旅曾挥落日戈,大观亭畔冢嵯峨。忠臣也要江山助,岳墓西湖酒奠多。”(《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九)诗人将江山之助与祭奠忠臣结合起来写,正体现出历史文化的诗性特征。大观亭作为安庆的诗意名片,也应当从这个角度去考量。

联系桐城派、长江戏曲,叶当前说:“安庆作为桐城派故里,徽班进京的出发地,文章叙景,戏曲传情,与诗歌咏叹相得益彰。可见,安庆的诗歌大厦正是在优秀的文艺土壤上建筑出来的,亦是一代代诗人薪火相传、孜孜不倦地建构起来的。”

大皖新闻记者 陶娜

编辑  彭玲

大皖新闻讯  诗情画意的安徽,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区域都流淌着诗性的文化血脉。长江北岸的安庆,建城不算早。但历代诗人歌咏安庆,不乏脍炙人口之作。从质量与数量上看,安庆也是一座诗歌之城。面朝江水的诗意安庆,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要的城市名片,安庆诗歌之路,令人流连忘返。本期的安徽人文讲坛,咱们就来领略诗意安庆的风采。

嘉宾简介:

叶当前,安庆师范大学教授,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江历史文化中心主任,安徽省研究生教学名师,安徽省领军人才项目特聘教授,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诗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出版著作《六朝送别诗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合作编著《建安七子》(中华书局,2010年)等3部。

诗性安庆有着绵长的历史记忆

安庆坐落在皖西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皖山皖河,安徽简称皖,即源于此。

叶当前介绍说,安庆建城之前的历史,与周大夫(皖伯)、封地皖(皖国)、皖伯庙、皖山、皖河、皖县等密切相关,与盛唐山、南皖、皖城、舒州等历史地名联系在一起,历史兴废,如同过眼烟云,一幕幕一帧帧,化作越来越简练的文字符号,埋藏于纸背深处。

安庆境内山高水长,风景秀丽,自古就有文人墨客到此题咏,留下大批诗歌景观。

叶当前介绍说,汉武帝《盛唐》《枞阳》之歌的历史记载,为诗性安庆记录了汉家舳舻千里、礼祀名山大川的辉煌。乐府高峰《孔雀东南飞》,为庐江郡下普通老百姓记载了坚如磐石,纫似蒲苇,永无转移的凄美的爱情回忆。李白游历安庆各地留下的“长风沙”“皖公山”“司空山”等名胜,王安石、黄庭坚等在舒州发现的“石牛洞”,陆游反复题咏的“小孤山”等,已经连成安庆诗歌之路,在今天的文化旅游事业上大放异彩。

然而,安庆建城于南宋,错过了唐宋诗歌的黄金时期。但历史的深厚积淀,长江要塞的战略地位,令建城后的安庆后来居上,诗材更加丰富。如:余阙与陈友谅农民军的攻守大战,湘军与太平天国的血战,一部战争史为安庆留下一批经典诗学素材;清代安庆成为安徽省省会,政治地位不断提升,宦游官僚,幕府文吏,骚人墨客,不断聚集安庆,诗酒唱酬,优游山水,写出与安庆城市相关的大量诗作;本土诗人也不断强化地域诗学的自信,逐步形成颇具特色的皖江诗人群。从诗歌质量与数量上看,古代的安庆也是一座诗歌之城。

长江是安庆诗歌文化的亮丽名片

长江是古代交通的黄金水道,安庆是长江水道的重要码头。上达武汉、长沙、重庆,下到扬州、南京、上海,安庆都是文人吟咏的重要诗歌地点。

叶当前介绍,《民国怀宁县志》卷四“城池”部分辑文天祥、余阙、揭傒斯、陶安、胡俨、高启、张绅、李攀龙、释法智、李先芳、钱澄之、查慎行、黄景仁等写安庆诗14首,都是对照长江写安庆城市,其中以钱澄之《送何别驾次公之皖》最具代表性:“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峰色晴开天柱晓,涛声夜送海门秋。随班坐候趋衙鼓,出郭看收下网钩。君过枞阳劳借问,射蛟台畔此山楼。”此诗首联从地理空间着墨,凸显安庆吴头楚尾的地理坐标与长江咽喉的战略地位;第二联远近、视听、昼夜对比起来写,清晨远眺天柱山的雄姿,夜晚卧听镇海门的涛声,彰显安庆城市坐山拥江的自然风景;第三联想象公事与闲暇时光的日常生活,一张一弛,怡然而乐;最后一联用射蛟台典故写诗人的家乡,借送别离人抒发胸臆,流露思乡之情。长江、天柱山是安庆城市的标志性意象,山水是安庆的重要屏障,也是写作安庆诗歌的重点素材。

长江是安庆的城市特色,也是过往诗人对安庆的感性印象。叶当前与大家一起赏析诗歌:揭傒斯《泊安庆和曾编修》写安庆夜泊时的感触:“落帆西岸夕阳收,南望钟陵更二州。入楚人民多尚野,边城江郭半临流。”(《揭傒斯全集·诗集卷三》)诗人笔下的安庆作为长江码头,地理位置较偏远,民风尚朴野。其又一首《泊安庆(时再北游)》则重过“前年城下路”,依旧是“酒家临岸闭,野火隔江飞。云尽月初出,潮平风渐微。”(同上)彼时临江而建的安庆一片静谧。谭献《安庆》诗结合上游浔阳与汉武封岳等写安庆,将山水形胜与军事要地融于一炉,托出安庆的江城特色(《复堂诗》卷六)。

安庆山多,城内有盛唐山,城外有大龙山、小龙山,远望有天柱山。汉武帝南巡传说奠定了盛唐山的名声。叶当前举例说,王士禛《皖江怀古四首》(其一)“忆昨经过射蛟浦,今朝还望盛唐山”(《渔洋精华录集注·下》),即以盛唐山地名怀古;桐城陈正璆《枞江远览》:“盛唐山畔射蛟台,武帝南巡此地来。吴楚咽喉千里镇,江淮表里万峰开。”(《五峰集·七言律诗卷一》)写法虽不甚高明,却将重点要素都包罗进来,抓住了安庆的城市特点。李攀龙《送王郎守安庆》的“天柱西悬江汉影,海门东控帝王州”(《李攀龙集》卷之七),将天柱山对镇海门,一远一近,已导钱澄之的先路。

可见,正是临江背山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安庆战略咽侯的军事地位。诗人抓住山水要塞写安庆,可谓得其环中。

长风沙是安庆江段重要的诗歌地标

长风沙是安庆江段重要码头。陆游《入蜀记》写安庆江段重视摘录前代诗人诗作发掘人文历史:“二十六日,解舟,过长风沙、罗刹石。李太白《江上赠窦太史》诗云:‘万里南迁夜郎国,三年归及长风沙。’梅圣俞《送方进士游庐山》云:‘长风沙浪屋许大,罗刹石齿水下排。历此二险过湓浦,始见瀑布悬苍崖。’即此地也。又太白《长干行》云:‘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到长风沙。’”范成大《吴船录·卷下》写安庆江段重视两岸山水写自然风光:“癸卯,发波斯夹,至皖口。北岸淮山相迎,绵延不绝。潜、皖、琅琊,云物缥缈,生平未曾著脚处也。南岸自牛矶、雁汊行几二百里,至长风沙下口。宿。”长风沙以其独特的诗性底蕴与自然景观,引得过往文人,或感于李白诗句而起兴,或慨叹江滩险峻而忧伤,写下不少佳作。

叶当前介绍,宋人王阮《长风沙次宋丈韵一首》:“已将身世等河沙,又泛春江看浪花。锦缆牙樯君送酒,蓑衣箬笠我浮家。淹留日觉青春暮,飘泊风兼细雨斜。安得昆仑能探水,试教来奏小琵琶。”(《义丰文集校注》卷一)诗人虽不用典,却深得李白怀人的精髓。清代黄景仁《长风沙行》:“朝望长风沙,夕望长风沙。郎书前日到,早晚下三巴。”(《两当轩集》卷六)诗作如同李白《长干行》的改写版本,怀古之情见于字字句句之中。谭献《长风沙》:“人言此是长风沙,争遣征夫不忆家。二十出门过四十,竟随估客误年华。”(《复堂诗》卷六)诗人逆向切入,对时空阻隔下的异地厮守者深表同情。李白作为长风沙的第一阐释者,爱情主题影响久远。

浪漫长风沙之外,战争长风沙、羁旅长风沙也是诗人诗作的重点主题。叶当前介绍,揭傒斯《长风沙夜泊》慨叹长江行船之忧与官府的压榨:“长风沙,风沙不断行人嗟。行人嗟,奈君何!南风正高北风起,大船初湾小船喜。移船更近大船头,不独风沙夜可忧。”(《揭傒斯全集·诗集卷二》)王灼《江上》重点写险滩暗礁:“罗刹矶孤峙,长风沙接连。沙头津树暗,不见过江船。”(《悔生诗钞》卷五)莫友芝《拟古三首,示舍弟》写冰雪天气里的凄寒:“日月趣短景,冰雪沍沉阴。我来长风沙,徒忆皖公岑。”(《郘亭遗诗》卷六)《收安庆凯歌,献湘乡节帅,兼致沅圃观察(国荃)、士恒博士(贞幹)两介弟》则渲染长风沙的战垒:“大雷港头扬大旗,长风沙觜接长围。”(《郘亭遗诗》卷七)可见,长风沙是时代社会的表征,诗人抓住这个地名构思谋篇,便蕴涵了不同的思想情愫。

同样的长风沙,不同的诗人经过,有不同的嗟叹,或为爱情,或为生活,或为战争,诗心独运,诗趣纷呈。诗性的长风沙确实已经成为安庆诗路上一个闪亮的节点。

大观亭是诗人聚集的安庆城区胜境

安庆大观亭为纪念余忠宣公而建,虽几经兴废,却与余阙墓一起成为安庆诗歌的写作对象,是安庆城市诗路上的重点空间。

叶当前介绍,李国模纂辑、李丙荣编订的《大观亭志》卷首桂彦彬《序》介绍大观胜境说:“大观亭,皖江胜境也。屏藩吴楚,襟带江淮,下为余忠宣公墓。荒草一抔,丰碑屹立。每当春秋佳日,凡骚人墨客,履綦所萃,登临凭眺,古怀弥襟,相与俯吊忠魂,辄低徊留之不能去云。”可见,大观亭既是一座纪念馆,又是一处风景独萃的地标性建筑群。《大观亭志》卷四、卷五收录明清诗作合计197首,其中明代有练安《过安庆谒余忠宣祠》、周岐《寒食同钱幼光游大观亭》两首;其余全部辑录清代诗人及至编者本人诗作,其中既有朱筠、朱珪、聂铣敏、陶澍、薛时雨、彭玉麟、吴坤修、联元、袁昶、师范等地方官之作,也有王士禛、洪亮吉、袁枚、蒋士铨、张际亮等清代著名诗人之作,还有刘大櫆、姚鼐、刘开、李仙枝、鲍桂星、张敏求、姚浚昌、方昌翰、戴钧衡、宗稷辰等桐城派名家诗作,还有余鹏飞、鲁琢、邓石如、江尔维、陈世镕、李振钧、赵畇、潘慎生等本地名流之作。虽然入选篇目有限,但仍称得上彬彬之盛。诸家或登高怀古,或凭吊忠魂,或远眺胜景,或修禊雅酬,以诗歌赋予大观亭丰富的人文蕴涵。

袁枚《谒余忠宣公墓登大观亭》云:“一旅曾挥落日戈,大观亭畔冢嵯峨。忠臣也要江山助,岳墓西湖酒奠多。”(《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九)诗人将江山之助与祭奠忠臣结合起来写,正体现出历史文化的诗性特征。大观亭作为安庆的诗意名片,也应当从这个角度去考量。

联系桐城派、长江戏曲,叶当前说:“安庆作为桐城派故里,徽班进京的出发地,文章叙景,戏曲传情,与诗歌咏叹相得益彰。可见,安庆的诗歌大厦正是在优秀的文艺土壤上建筑出来的,亦是一代代诗人薪火相传、孜孜不倦地建构起来的。”

大皖新闻记者 陶娜

编辑  彭玲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