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个不胫而走的网络热词——“奔池”速度在各大媒体及网路中频频“出圈”,“奔池”速度让池州这座文旅名城、生态绿城跑出了时代“新姿”。刚过去的一年,池州真抓实干、奋勇争先,保持了“增速居前列、人均争上游”的良好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建设纵深推进。何以是池州?到底有哪些亮色与新路?近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进行了集中探访。
平天湖景色。 何建民摄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产业强市跑出“奔池”速度
隆冬时节,池州多个工业企业的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在全省单体占地面积最大的半导体键合车间——池州华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无尘生产室内,一台台焊线机正高效运转,原硅片经过清洗、开沟、切割等多道工序后,变身半导体芯片。公司董事长彭勇介绍,预计到2025年,公司产值将达到25亿元。
自2016年入选安徽省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以来,池州市加大力度招引半导体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落户当地。随着多个产业及关联项目的落地,半导体产业链条正在池州不断延伸。截至目前,池州市现有半导体上下游企业110多家。
安徽宝镁轻合金项目现场。杨亮摄
在青阳县,随着安徽宝镁轻合金项目镁生产线热负荷试车成功,这个池州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也实现了由建设转向试生产的重大跨越。该项目完工投产后,将为池州市新材料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注入强劲动能。目前,池州市镁铝材料产业已集聚关联规上企业31家。
产业强市,制造业先行。2023年,池州市抢抓“新三样”发展风口,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方案,培育汽车电子及芯片供应链企业10家,新引进镁铝轻合金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项目15个,省级半导体产业基地产值230亿元,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贵池区、东至县分别被评为全省制造业10强区、10快县。
此外,池州市还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力促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高效发展,2023年,东九华旅游核心景区开发等6个10亿元以上文旅项目引进落户,秋浦河文旅综合体等16个项目开工建设,文宗古村等7个项目建成运营。池州黄精、鳜鱼、富硒农产品等特色农业产值超80亿元。
近年来,在池州乃至安徽,“奔池”速度渐成为人们形容池州高质量发展的网络热词。2023年前三季度,池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居全省第1位,全年预计增长7%左右。净增“五上”企业221家、总数突破2200家。2023年1~11月,池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6%、居全省第1位。
关键词:高水平保护
生态立市呵护一“池”山水
“非法捕捞现象越来越少,长江里的鱼儿越来越多。”57岁的东至县东流镇村民张根友2019年4月退捕上岸后,由捕鱼人转变为护鱼人。他亲眼见证长江水质改善、江豚腾跃,母亲河重新焕发生机。2023年,池州还建成省内首个全流域入河排污口数字监控平台。
长江池州东至段,成群候鸟翩翩飞。杨科甲摄
作为长三角重要生态屏障,池州市把呵护“一江碧水向东流”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一以贯之地保护长江生态环境,长江禁渔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秋浦河(石台段)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全国“最美家乡河”。2023年,池州河湖长制获国务院督查激励,位居全省考核第1。
池州是一座自然秀美的生态绿城,以“名山、秀水、富硒地、好空气”著称,森林覆盖率达60.6%;大气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是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首批试点城市。
近年来,池州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先后开展“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节能减排减污整改百日攻坚、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池州)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提质增效三年提升行动等系列行动,一批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2023年,池州市采取多种措施深入推进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6.3%。同时,建立碳达峰“1+N”制度体系,推进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整合关闭矿山6家;3条矿产品运输廊道、1条矿产品铁路运输专用线开建。
坚持生态立市不动摇!近年来,池州市积极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有效路径,切实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2023年,池州石台县获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眼下,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池州人民最具幸福感的公共产品。
关键词:高品质建设
融合发展提升城乡品质
冬日的周末,池州老池口市民公园内不时有市民悠闲漫步。地处原池州507码头的老池口市民公园曾经建筑垃圾扎堆,经过环境整治、生态复绿和“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点创建,如今已“变身”为集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城市客厅。
2022年底以来,池州市首批打造杏村西街、莲花台及广场、平天湖生态湿地公园等10个“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点,努力达到“公共区域无死角、地面路面无积尘、城市家具无污渍、绿化绿地见景致”目标,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推动整个城市净化美化。
2023年,池州市还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东部产业新城“1+1+5”规划体系基本形成,38个交通互联、市政提升、水系整治、产业配套项目开工建设,平天湖区域棚改3000套安置房建成交付;老池口历史文化街区完成片区修建性详规编制和4幢历史建筑保护性修缮。
风景如画的贵池区涓桥镇紫岩村。(资料图)
池州市还加快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建成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82个,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覆盖率达到80%。启动建设全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13个,培育“池州名村”10个。实施农村饮水保障工程29处,解决115个自然村24小时稳定供水问题。
城乡品质提升,离不开交通硬件改善。2023年,池州市建成G318池州至青阳美丽公路、长江南路延伸段配套工程、白洋河堤下道路工程等多个交通项目。池黄高铁已进入联调联试阶段,池州长江公铁大桥主体施工,G236殷汇至查桥、G318牛头山至大渡口等项目开工建设。
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在池黄高铁进行联调联试。 陈光学摄
关键词:高效能治理
“人民至上”铸就民生幸福
每天清晨,池州市民吴国华都会来到主城区翠柏南路的毓秀门农贸市场逛逛,购买一天的食材。“菜市场和超市一样整洁明亮,蔬菜新鲜,服务热情,累了还可以到二楼驿站休息。”在吴国华看来,如今逛菜市场已然是一种享受。
顾客在池州毓秀门农贸市场挑选蔬菜。
自“文明菜市”暖民心行动开展以来,池州市共完成了37处菜市的新建和改造任务,2023年,池州市6个城区菜市、17个乡镇菜市已完成整治和改造,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0%。
文明菜市、健康口腔、便民停车、快乐健身、放心家政……这些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正成为当地党委政府专项布置的“大事”,也成了当地市民可感可知的幸福。市民都知道,这些幸福都是一项项暖民心举措的功劳。
2023年,池州市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当年,该市民生支出增长11.8%、占财政支出的83.5%。城市社区“三公里”就业圈实现全覆盖;新增托育托位1663个;建成老年助餐点85个;7.4万老年人在老年大学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暖民心行动和民生实事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
这一年,池州市新建改建中小学校7所、公办幼儿园6所,组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35个。池州市人民医院列入省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池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开业接诊,实现社区(村)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正如池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受访时所言:“我们努力把一件件小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办,用心、用情、用力把民生愿景绘制成幸福实景,让宜居宜业成为这座城市的最美风景、幸福底色和内在气质。”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朱春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