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滁州连续两年获“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称号 秘诀是什么?

©原创 2024-01-18 18:56

大皖新闻讯  古人先贤与这座皖东城市是互相偏爱的,尤其是——“他乡人”。

唐代韦应物出身西安豪族,北宋文宗欧阳修老家在江西,王禹偁、辛弃疾一先一后是山东老乡,在滁州布道的王阳明又是浙江人......无论是文学造诣,还是吏治仕途,又或是哲学境界,滁州定会成为外来贤者们受点化的“福地”。

对于古时贤者的加成与赋能,滁州的魔力源于自然赋予的秀丽山水、历史风物的积累沉淀。

那么,对于当下的人才呢?这座连续两年获得“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称号城市的魔力又来自哪里?

文宗的千古名篇在这里妇孺皆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相比于人才政策,滁州当下的蓬勃产业才是人才更加关注的用武之地。

朋友圈壮大

2024年1月11日,在江苏苏州参加完光伏行业会议后,秦臻博士匆匆赶往高铁站。70多分钟后,他便回到了公司所在地——安徽滁州。

在滁州与长三角城市之间穿梭,已成为包括秦臻在内很多人的日常。他们大多来自江浙沪,甚至更远的地方,如今却汇聚在这座皖东小城,甚至在这里安家。

左右逢源的滁州,是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覆盖重合的重要节点城市。作为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滁州过境9条铁路,联通长江、淮河两大航运网络,高速公路通车、在建里程均居全省第一。

朋友多了路好走。但在滁州,路好走了朋友多。

交通的便捷、要素的互补、资源的流动,让滁州与长三角的距离更近,“朋友圈”也更加壮大。

实际上,滁州早在2003年前后就提出“主动接受辐射、实施东向战略”的口号。2013年,滁州被吸纳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正式成员。在2018年,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时,滁州又提出实施“大江北”战略。

与苏州跨省合作的中新苏滁高新区,与南京共建的南谯-浦口毗邻区新型功能区等平台,吸引着来滁投资兴业的创业者,也吸引着希望一展拳脚的各方精英。

中新苏滁高新区已经吸引了众多企业落户。

以中新苏滁高新区为例,这块省际合作的“样板间”俨然已经成为滁州双招双引的“金字招牌”。2023年,中新苏滁高新区全年新签约亿元项目40个,投资额 224.7亿,协议总投资同比增长47.4%,其中世界500强企业项目1个、上市公司项目8个、细分行业领军项目12个、专精特新项目1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项目22个……

在园区,来自异乡的人们遇到老熟人已不再是新鲜事,甚至有人呼朋引伴、拖家带口来此置业。城市之间的距离已不再是人才流动的壁垒。

以项目用才

1月16日,由安徽大学主导的新能源电池/光伏载具系统研发制造项目在滁州正式开工投产,实现了安徽省属高校异地研究院成果转化“零的突破”。

“围绕光伏、半导体、汽车等滁州的优势产业,利用安徽大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进行产学研的合作。”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副院长唐曦介绍,这是安徽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首个异地研究院,未来将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科研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

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内,来自安徽大学的师生正在进行课题研究。

尹玉莲是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三学生,虽然到滁州研究院的实验室才一个多月,但她已经对相关的企业摸了个底。“我做了简单的调研,有些企业招聘的岗位和我的专业还是对口的,发展前景也很不错,比如做半导体的华瑞微,比较符合我的预期。”

尹玉莲老家在滁州市定远县。读大学后,她本想在合肥找工作,或者去深圳等半导体产业发达的大城市。“如果留在滁州也不错,离家近,专业对口,能让我有用武之地。”

用武之地,是吸引人才的最大砝码。有用武之地,能实现自我价值,是很多人才来到滁州的最大希冀。

如何做到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滁州以平台聚才、以项目用才。

2023年,滁州组织1400多家企业赴近百所高校举办180多场招聘活动。2022年以来,滁州还对接长三角22所高校,遴选33名专家教授到产业链办公室和县(市、区)挂职,聘任吉林大学、南工大、合工大等32所高校为“人才强市合伙人”。

为了强化产学研合作,滁州还创新实施“校企双聘”,累计选派近百名高校教授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企业研发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去年新建成院士工作站7家,居全省第一;总数达到16家,居全省第二。

留住人才

人才的竞争,短期靠资金,中期看政策,长期比环境。

旭合科技运营总监任军利对滁州的营商环境印象深刻——项目签约后,苏滁高新区管委会及中新公司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协调推进小组,以“保姆式”的关怀服务,及时调度项目情况,随时解决项目中的困难和问题。从开工建设到实现全面投产,用时仅不到一年时间,体现了“滁州速度”。

滁州华瑞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波原是江苏省级领军人才,来到滁州后,南谯区人才服务中心派专人帮助、指导其申报国家级领军人才。

在滁州,市县均成立了企业服务中心和人才发展促进中心,建立企业“首席服务员”、高层次人才“助创专员”队伍,帮助企业和人才解决关键小事。

不仅如此,滁州还发放了5000多张“亭城英才卡”,凭这张卡可以享受交通便利、消费折扣、休闲旅游等专属服务近百项。滁州还推进人才政策“四即四享”,让服务更便捷。

来安姑娘张小洁本科毕业后,2021年入职华瑞微电子,没想到去年买房时,她申领到了10万元购房补贴。“从申请到拿到只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非常快。”

为吸引更多产业人才,滁州市以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为牵引,出台了高层次人才25条,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18条。

数据显示,2022年滁州常住人口净增6万人,居全省第二位、长三角41城第六位,科技创新指数增幅全省第一、总数全省第三。2023年引进院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670人、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6万人,同比均实现翻番;新培育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及团队数均居全省前列。

帮企业揽才

再说回开头,秦臻是江苏常州人,本科和硕士都就读于南京大学。2021年,在国外读完博士后,秦臻回到常州的一家光伏企业工作。

“80”后的秦臻正值“当打之年”,在行业内逐渐崭露头角。2023年初,他决定来到滁州,在安徽旭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任技术支持总监和研发中心负责人。“之所以来滁州发展,不仅是公司认可我的价值,也是我对公司理念的认可。”

双向奔赴,不仅是人才和企业之间,于企业和城市之间,亦是如此。

旭合科技的车间里,AGV小车实现智能作业

几乎每一家落户滁州的企业,都会列举出这样几条原因:上下游产业配套齐全,产业链条完善,交通区位便利。

产业基础,永远是创业者的第一考量。

早在2018年,滁州毅然站上了光伏赛道。生产光伏玻璃的主要原材料是石英砂,滁州凤阳以石英砂资源闻名,石英砂覆盖面积达80平方公里,远景储量在100亿吨以上。优秀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给了滁州底气。

从2018年迎来首家光伏制造龙头隆基以来,滁州光伏产业在短短数年间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的跃升。隆基作为第一家落户滁州的光伏企业,初始团队的员工基本来自长三角地区和西安,本地的员工少之又少。从南京搬来的华瑞微电子也是如此,刚到滁州时,高新技术和高层管理岗位的员工基本是从江苏来的。很多企业刚开始都面临人手紧张、高精尖人才稀缺的问题。

如何帮助企业招揽更多人才?滁州紧扣八大产业链和“新三样”发展,广泛摸排企业人才需求,定期发布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力争到2025年人才资源总量超100万。

同时,根据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实行校企“订单”培养,帮助58家企业与13所高职院校开设“苏滁定制班”“全柴冠名班”“隆基订单班”等,精准培养急需技能人才3200余名。

滁州还连续四年发布“揭榜挂帅”技术需求榜,累计发布技术需求264项,吸引境内外400多个人才团队来滁洽谈合作。

人才集聚带来产业的蓬勃发展,2023年,滁州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513个、新开工510个、新竣工320个、新投产350个。其中,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产值连续两年实现翻番,2023年产值达1362亿元、增长56%。全球光伏20强企业有9家落户滁州,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产能均占全省一半以上。滁州更是提出了打造“世界光伏之都”、安徽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第一城的目标。

人兴、产兴、城兴,滁州将成为更多人的梦想之城。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编辑  许大鹏

大皖新闻讯  古人先贤与这座皖东城市是互相偏爱的,尤其是——“他乡人”。

唐代韦应物出身西安豪族,北宋文宗欧阳修老家在江西,王禹偁、辛弃疾一先一后是山东老乡,在滁州布道的王阳明又是浙江人......无论是文学造诣,还是吏治仕途,又或是哲学境界,滁州定会成为外来贤者们受点化的“福地”。

对于古时贤者的加成与赋能,滁州的魔力源于自然赋予的秀丽山水、历史风物的积累沉淀。

那么,对于当下的人才呢?这座连续两年获得“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称号城市的魔力又来自哪里?

文宗的千古名篇在这里妇孺皆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相比于人才政策,滁州当下的蓬勃产业才是人才更加关注的用武之地。

朋友圈壮大

2024年1月11日,在江苏苏州参加完光伏行业会议后,秦臻博士匆匆赶往高铁站。70多分钟后,他便回到了公司所在地——安徽滁州。

在滁州与长三角城市之间穿梭,已成为包括秦臻在内很多人的日常。他们大多来自江浙沪,甚至更远的地方,如今却汇聚在这座皖东小城,甚至在这里安家。

左右逢源的滁州,是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覆盖重合的重要节点城市。作为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滁州过境9条铁路,联通长江、淮河两大航运网络,高速公路通车、在建里程均居全省第一。

朋友多了路好走。但在滁州,路好走了朋友多。

交通的便捷、要素的互补、资源的流动,让滁州与长三角的距离更近,“朋友圈”也更加壮大。

实际上,滁州早在2003年前后就提出“主动接受辐射、实施东向战略”的口号。2013年,滁州被吸纳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正式成员。在2018年,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时,滁州又提出实施“大江北”战略。

与苏州跨省合作的中新苏滁高新区,与南京共建的南谯-浦口毗邻区新型功能区等平台,吸引着来滁投资兴业的创业者,也吸引着希望一展拳脚的各方精英。

中新苏滁高新区已经吸引了众多企业落户。

以中新苏滁高新区为例,这块省际合作的“样板间”俨然已经成为滁州双招双引的“金字招牌”。2023年,中新苏滁高新区全年新签约亿元项目40个,投资额 224.7亿,协议总投资同比增长47.4%,其中世界500强企业项目1个、上市公司项目8个、细分行业领军项目12个、专精特新项目1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项目22个……

在园区,来自异乡的人们遇到老熟人已不再是新鲜事,甚至有人呼朋引伴、拖家带口来此置业。城市之间的距离已不再是人才流动的壁垒。

以项目用才

1月16日,由安徽大学主导的新能源电池/光伏载具系统研发制造项目在滁州正式开工投产,实现了安徽省属高校异地研究院成果转化“零的突破”。

“围绕光伏、半导体、汽车等滁州的优势产业,利用安徽大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进行产学研的合作。”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副院长唐曦介绍,这是安徽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首个异地研究院,未来将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科研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

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内,来自安徽大学的师生正在进行课题研究。

尹玉莲是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三学生,虽然到滁州研究院的实验室才一个多月,但她已经对相关的企业摸了个底。“我做了简单的调研,有些企业招聘的岗位和我的专业还是对口的,发展前景也很不错,比如做半导体的华瑞微,比较符合我的预期。”

尹玉莲老家在滁州市定远县。读大学后,她本想在合肥找工作,或者去深圳等半导体产业发达的大城市。“如果留在滁州也不错,离家近,专业对口,能让我有用武之地。”

用武之地,是吸引人才的最大砝码。有用武之地,能实现自我价值,是很多人才来到滁州的最大希冀。

如何做到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滁州以平台聚才、以项目用才。

2023年,滁州组织1400多家企业赴近百所高校举办180多场招聘活动。2022年以来,滁州还对接长三角22所高校,遴选33名专家教授到产业链办公室和县(市、区)挂职,聘任吉林大学、南工大、合工大等32所高校为“人才强市合伙人”。

为了强化产学研合作,滁州还创新实施“校企双聘”,累计选派近百名高校教授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企业研发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去年新建成院士工作站7家,居全省第一;总数达到16家,居全省第二。

留住人才

人才的竞争,短期靠资金,中期看政策,长期比环境。

旭合科技运营总监任军利对滁州的营商环境印象深刻——项目签约后,苏滁高新区管委会及中新公司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协调推进小组,以“保姆式”的关怀服务,及时调度项目情况,随时解决项目中的困难和问题。从开工建设到实现全面投产,用时仅不到一年时间,体现了“滁州速度”。

滁州华瑞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波原是江苏省级领军人才,来到滁州后,南谯区人才服务中心派专人帮助、指导其申报国家级领军人才。

在滁州,市县均成立了企业服务中心和人才发展促进中心,建立企业“首席服务员”、高层次人才“助创专员”队伍,帮助企业和人才解决关键小事。

不仅如此,滁州还发放了5000多张“亭城英才卡”,凭这张卡可以享受交通便利、消费折扣、休闲旅游等专属服务近百项。滁州还推进人才政策“四即四享”,让服务更便捷。

来安姑娘张小洁本科毕业后,2021年入职华瑞微电子,没想到去年买房时,她申领到了10万元购房补贴。“从申请到拿到只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非常快。”

为吸引更多产业人才,滁州市以实施新时代“满天星人才计划”为牵引,出台了高层次人才25条,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18条。

数据显示,2022年滁州常住人口净增6万人,居全省第二位、长三角41城第六位,科技创新指数增幅全省第一、总数全省第三。2023年引进院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670人、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6万人,同比均实现翻番;新培育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及团队数均居全省前列。

帮企业揽才

再说回开头,秦臻是江苏常州人,本科和硕士都就读于南京大学。2021年,在国外读完博士后,秦臻回到常州的一家光伏企业工作。

“80”后的秦臻正值“当打之年”,在行业内逐渐崭露头角。2023年初,他决定来到滁州,在安徽旭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任技术支持总监和研发中心负责人。“之所以来滁州发展,不仅是公司认可我的价值,也是我对公司理念的认可。”

双向奔赴,不仅是人才和企业之间,于企业和城市之间,亦是如此。

旭合科技的车间里,AGV小车实现智能作业

几乎每一家落户滁州的企业,都会列举出这样几条原因:上下游产业配套齐全,产业链条完善,交通区位便利。

产业基础,永远是创业者的第一考量。

早在2018年,滁州毅然站上了光伏赛道。生产光伏玻璃的主要原材料是石英砂,滁州凤阳以石英砂资源闻名,石英砂覆盖面积达80平方公里,远景储量在100亿吨以上。优秀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给了滁州底气。

从2018年迎来首家光伏制造龙头隆基以来,滁州光伏产业在短短数年间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的跃升。隆基作为第一家落户滁州的光伏企业,初始团队的员工基本来自长三角地区和西安,本地的员工少之又少。从南京搬来的华瑞微电子也是如此,刚到滁州时,高新技术和高层管理岗位的员工基本是从江苏来的。很多企业刚开始都面临人手紧张、高精尖人才稀缺的问题。

如何帮助企业招揽更多人才?滁州紧扣八大产业链和“新三样”发展,广泛摸排企业人才需求,定期发布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力争到2025年人才资源总量超100万。

同时,根据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实行校企“订单”培养,帮助58家企业与13所高职院校开设“苏滁定制班”“全柴冠名班”“隆基订单班”等,精准培养急需技能人才3200余名。

滁州还连续四年发布“揭榜挂帅”技术需求榜,累计发布技术需求264项,吸引境内外400多个人才团队来滁洽谈合作。

人才集聚带来产业的蓬勃发展,2023年,滁州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513个、新开工510个、新竣工320个、新投产350个。其中,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产值连续两年实现翻番,2023年产值达1362亿元、增长56%。全球光伏20强企业有9家落户滁州,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产能均占全省一半以上。滁州更是提出了打造“世界光伏之都”、安徽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第一城的目标。

人兴、产兴、城兴,滁州将成为更多人的梦想之城。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编辑  许大鹏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