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卫士 一心为民”“民警一线牵 亲人喜相聚”“人民公安恩重如山 千里寻亲回家团员”……走进定远县公安局“马义民视频巡查工作室”,六个长方形镜框里的锦旗照片引起了大皖新闻记者的注意。从警30年来,定远县公安局指挥中心科技信息通信室警务技术二级主管马义民在公安科技信息领域不断摸索,一面面锦旗的背后,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也是他扎根基层、刻苦钻研的最好证明。
关键词:专业“对口”
坚守公安通信战线30年
“高中毕业后,我就入伍了,成为南京军区第一通信总站的一名通信兵。”马义民退伍后回到定远,1993年进入定远县公安局,在公安通信战线上一干就是30年。
因为专业“对口”,刚进入定远县公安局的马义民主要负责维修通信设备,也是局里唯一一名通信技术人员。他记得,当时局里只有一台破旧的电话总机,信号灯和插孔都坏了一大半,后来,局里将电话设备更换为交换机,信号好了、用着也顺手。不过,交换机维修费用高,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如何为局里节省经费?马义民主动站了出来。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人来说,编码是基本功,但是对我来说是很难的。”为了搞懂编码,马义民不仅买来了大量书籍进行自学,还向交换机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请教,终于成功掌握了这一技术,完成了分配号码、与市局进行连线等工作。再后来,局里的网络布线也都由马义民一手操办。“我从小就对无线电通信感兴趣,每解决一个难题,就特别有成就感。”
在马义民看来,搞通信的,就不能坐在办公室,基层和机房才是他的“战场”。在定远县公安局视频监控系统的布设工作中,为了保证视频探头角度的准确性,马义民常常登上五六米高的登高车,站在与探头同样的高度去观察角度的变化。“我们要用最少的探头,‘看’到最广的视野。”为此,马义民研究了辖区近三年1200余起刑事案件的发案时间和发案地,跑遍了全县1600多个探头安装点,绘制了20余稿探头点位图,对数百个探头的角度、光源进行了再优化。这些探头,也为马义民日后的“视频巡查”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马哥、马工
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马义民从小就对“痕迹”特别敏感,常年从事科技通信工作,与视频等公安大数据频繁“打交道”,练就了他在视频侦查工作中的一双“火眼”。
每次请求都有回复、见面总是笑脸相迎,定远县公安局经侦大队教导员朱家将亲切地称呼马义民为“马哥”。“马哥,能不能帮我找个人?”“马工,我们实在找不到线索了,麻烦你再看看视频。”在定远县公安局,几乎所有的一线民警都知道,不论什么时候给马义民打电话、发微信,他很快就有回音,而他的视频分析结果,也常常成为破案的关键线索。
马义民正在工作。姚一鸣/摄
刘兵是定远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大要案中队中队长,他眼里的“马工”总是24小时在线,不论大案、小案,都同样对待。“一名犯罪嫌疑人潜逃近30年,根据马工重新采集到的线索,我们在一个救助站里抓获了犯罪嫌疑人。”刘兵说,他们还经办过一个盗窃案件,后来报案人想起来是自己丢失了物品,但马工还是通过视频分析,把对方丢失的物品找了回来。
提起马义民,定远县公安局指挥中心主任姚勇不禁伸出大拇指,“他在人脸识别、车辆识别中的独到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姚勇说,以前他们查询、分析监控视频,十几个小时是常事,而根据马义民的视频分析方法,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视频只需要几分钟。“一些常用的分析技巧,他也很大方地‘传授’给我们,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定远县公安局交管大队事故中队指导员余开胜利也对马义民的寻人绝活赞不绝口。今年10月,有人驾驶电动车撞伤了一位老人,由于车牌和嫌疑人的外貌特征都不清晰,该案件的侦破一度停滞,“当时伤者的家人几乎都放弃了寻找,但是马义民进行了一个月的视频追踪,最终通过嫌疑人衣服的特征,发现其进入了当地的一家商场,并通过商场内清晰的监控视频找到了嫌疑人。”
关键词:视频巡查
助力案事件快侦速破
俗话说,百姓看公安,关键在破案。2018年3月,滁州市公安局批准以马义民的名字命名成立“马义民视频巡查工作室”,为案事件快侦速破提供了智慧“尖刀”。
2019年5月5日,马义民接到了一通来自定远县公安局交管大队事故中队的求助电话,这是一起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案件,一辆车撞上行人后,趁着夜色逃离了现场。“只要有车辆驶过,就会留下痕迹。”马义民重点查看案发地段前后卡口的视频监控,对所有路过车辆逐一排查。经过一帧一帧、一辆一辆地查找,一辆红色大货车进入了马义民的视野,而他的依据则是旁人很容易忽略的细节,“该车辆右前灯上方,有一个长度约10厘米的裂痕,符合被撞死者的身高。”
不仅如此,马义民还充分利用公安科技服务民生保障:2020年疫情发生后,他快速核查滁州市首例患者搭乘的出租车,精准确认多名密接者身份;成功追回40多箱存在隐患的厄瓜多尔南美白虾……
案件的破获让马义民兴奋,但视频侦查系统也需要不断改进。“能不能优化视频结构,让系统自动捕捉需要的画面?”随着建议的不断提出,视频侦查服务实战越来越顺手,同时他也总结出“细节特征,碎片化组合”等切合实际的打法,成为安徽公安在视频侦查领域的一线专家。截至目前,他已向系统开发单位提出近30条意见建议,协助基层所队侦破各类案事件1000余起。他个人也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五好家庭”“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最美志愿者奖”“安徽好人”“2022年安徽省十大法治人物提名奖”“2022全省最美基层民警”等称号。
为了让这些科技战法持续运用在一线,马义民带了几位徒弟。“人像在静态和动态时如何比对?设备坏了怎么维修?只要是实战中需要掌握的内容,师傅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我。”赵大川是定远县公安局指挥中心一级警员,也是马义民的徒弟之一,工作中,师傅给予他许多关心和帮助,“我们也要像师傅这样,为案事件的侦破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马义民和徒弟。姚一鸣/摄
关键词:公益寻亲
1.3万个破碎家庭因他团圆
在定远县高塘乡胜利村,大皖新闻记者见到了周宗兰老人。“1993年,她的女儿和外孙女在赶集时失踪。”志愿者蔡传玲说,今年9月,周宗兰在外甥的陪同下来到定远县公安局,找到马义民求助,仅三天时间,就找到了失散三十年的女儿。
这是马义民公益寻亲的案例之一,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外,马义民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帮助救助站查找流浪人员信息,目前已累计帮助1.3万个破碎的家庭实现团圆,而这一数字还在不断上升中。
一切还要从2017年说起。那年,一位滁州当地人找到马义民,希望他帮忙寻找走失近8年的智障弟弟。仅根据当事人提供的一张模糊照片,马义民摸排出面容相似的走失人员信息,经过逐一辨认,终于对比出一个最相似的人员,并最终确认为该走失人员。此后,各地的救助站开始主动联系马义民,寻亲的队伍越来越大。
马义民在基层了解信息。(受访者供图)
多年来,全国已经有近百名警察和上千名志愿者加入到了马义民公益寻亲团队中,寻亲团队还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着我”栏目组等建立了成熟的寻亲合作机制。在众多的寻亲案例中,为老志愿军寻找战友的故事深深感动了马义民。张桃芳被誉为“志愿军神枪手”“上甘岭狙神”,2023年9月,“等着我”栏目联系了马义民,希望他帮助张桃芳找到两名战友。不过,常用的搜索比对方法并没有带来有用的线索,马义民最终通过籍贯,以及姓氏与辈分的关联等“原始”方式,最终找到了张桃芳的两名战友信息。
每天,马义民的寻亲工作群都有许多信息,工作群也从最初的一个,扩大到现在的五个,成员包括除港澳台之外所有省份的1200多个救助站。此外,他还牵头发起了名为“定团圆”“老兵寻”等公益项目。虽然寻亲工作几乎占据了他所有的业余时间,但马义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还有一年多,我就要退休了,退休之后,我还会把寻亲工作继续做下去!”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编辑 徐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