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我从包公家乡来| 千年盐运之城 :“包拯变盐法”妇孺皆知

©原创 2023-11-16 11:19

大皖新闻讯 说到包公,人们的印象通常是清官、铁面无私、刚正不阿,所以民间称其为“黑脸包公”。但是,你知道吗?包公还是一位开展基层调研、积极推行新法的“改革家”。11月15日,当“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采访团来到山西运城时,这里的人们向“包公家乡人”讲述了流传千年的包公在运城“改革盐法”的故事。

采访团走进盐运之城

运城是一座因盐而建的城市,古称河东,又被称为“盐运之城”,在我国历史上拥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最古老的池盐产地。当日下午,采访团来到此行第一站——运城河东池盐博物馆。据介绍,河东池盐博物馆于2021年11月正式开馆,通过介绍盐池形成、盐业发展变迁等内容,集中展示盐文化的发展历程。

河东池盐博物馆

据史料记载,运城盐池历史悠远,早在史前时期,中华先民就在这里采盐、生活,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秦汉以后,盐池的盐产是历代封建国家的重要财税之源,也是中原地区最重要的食盐来源。秦汉以后“盐铁官卖”,河东盐成为国家垄断的重要物资,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垄断的盐铁专卖制度,在河东盐池设立盐官,位居郡国之首。隋唐五代宋金时期,国家和盐务官员关注和重视盐池建设,池神庙得以建立,盐池的生产规模和财富贡献与日俱增,河东盐也因此广销各地。

那么,包公与运城及运城盐池有什么渊源呢?相传北宋时,廉吏包拯曾以三司户部副使的身份兼任“巡盐御使”,主持过河东盐政工作。河东池盐博物馆内记载,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包拯,在任职陕西转运使时,曾兼理河东盐务。后任三司户部副使,奉旨巡察河东盐政,支持范祥改革。史载“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

“包拯变盐法”在当地广为流传

采访团一行在河东池盐博物馆参观

包拯与运城盐运,源自一桩公案。据河东池盐博物馆记载,北宋庆历六年,时任陕西西路提点刑狱兼置制解盐事的范祥,制定就场专卖制度的“盐钞法”。“盐钞法”也称“钞引法”,规定由官府发行盐钞,钞券上载明贩盐数量和价格,商人持券至产地交验,领盐运销。

范祥希望废除旧盐务管理体制,改革利益分配办法,使坐商与行商分家,这意味着产、销趋向专业分工方向发展。但是,范祥推行新法,触动了旧时盐务官吏和当地豪商列绅的既得利益,遭到了很大抵触。他的助手黄庆霖也因此被一伙不明身份的暴徒杀死。时任三司户部使的包拯受皇帝委托,昼夜赶赴解州,侦查此案。包拯到解州后,立即开展调查走访。查明真凶后,包拯在解州东门口召开所有坐商、行商和农户参加宣判大会,严厉惩处几名罪犯,重申推行“钞引法”。

随后,包公还帮助范祥制定新法细则,使“盐钞法”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他还向皇帝详细汇报了范祥新法的推行状况,认为盐钞法切于时务,得到百姓拥护。包拯在基层的实地调查和结论,有力地打击了当地保守势力,使皇帝坚定了维持通商新法的决心,并明确宣谕,解州盐法仍由范祥依例而行,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盐业的发展。

“当时国库空虚,范祥推行‘盐钞法’,让商人承担运盐当中的运费,这样为朝廷节约了大量的费用,是古代食盐运销制度的重要改革。”河东池盐博物馆讲解员薛莹告诉记者,这场盐法改革,让盐的销售变得公平,百姓得以从中受益,国家财政也因此大涨。“包拯破除了旧势力的阻力,让当时的盐法改革得以顺利推行,百姓感念他的政绩,在解州立碑纪念他。” 虽然纪念碑如今难以寻觅,但“包拯变盐法”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妇孺皆知。

著名楹联提及关公包公

毗邻新建的河东池盐博物馆,就是河东盐业博物馆,位于运城市盐湖区盐池的北岸,当地人习惯称之为“池神庙”。它始自唐代,是全国唯一一座祭祀“盐池之神”的庙宇,也是我国惟一保存良好的盐神庙。博物馆坐北向南,总面积2.6万平方米,依丘陵地势高低错落而建,其南门正对着浩渺的盐池。

庙里的海光楼,有一副著名的旌表联:“常平乃关壮缪故里辖其民也,理应忠心报国;解池本包孝肃旧制治此盬者,首当铁面无私”。楹联提到了两个人,一位是关公,一位是包公。提到关公,说的是要像关羽一样忠心报国;提到包公,则是因为运城的解州盐池是包公工作过的地方,治理盐业就应该像包公一样铁面无私。

据传,包拯在主持运城盐政的时候,是盐池历史上经济收入最辉煌的时候,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薛莹介绍,“包拯推行‘盐钞法’后,每年增加盐利收入几十万贯,国家财政收入较之前大幅提高,而且解除了百姓为政府搬运官盐之苦,也有利于食盐的流通,极大便利了商贩经营盐业。”所以,在包拯离开运城的时候,老百姓出城三里地跪拜挽留他,还给他送了一个万民伞。

包拯作为北宋时代的廉洁清官和改革家,其卓越的品质和贡献不断激励着后人。他的正直敢言、不畏强权、执法严厉、廉洁奉公的风范,也永远被铭记在历史长河中。

从产盐大湖到生态之湖

离河东池盐博物馆不远处,就是著名的运城盐湖。随后,采访团一行来到盐湖,运城盐湖,古称河东盐池,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总面积达132平方公里,素有“千古中条一池雪”之美誉,其具有4600多年的食盐开采史和70年的无机盐开发史,是世界上开发利用最早的盐池。

运城盐湖

站在盐湖边,极目远眺,碧波荡漾的湖水和白茫茫的硝堆相映如画。据介绍,盐湖的魅力在于它与中东的著名“死海”相似。湖水中的盐含量极高,让人们能够在水中漂浮而不沉,仿佛置身于仙境,也被誉为“中国死海”。“特别是夏季,盐池因之前开采被分成小块,由于钾、钠等成分浓度不同,以及湖中盐藻、卤虫的繁殖,在高温和强光作用下,五彩斑斓,形成了‘七彩盐湖’的奇观。”运城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外地人来运城,他们都会推荐看看盐池,那里很美。

据河东池盐博物馆记载,隋唐时期,随着河东盐业的发展,诞生了历史上最早的人工晒盐方法“垦畦浇晒法”,让食盐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河东池盐也成为当时京畿和中原地区食盐供应的根本保障。这项传承千年的五步产盐法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由于生态保护等要求,盐湖已经不再产盐,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和生态保护区。

今天,“我从包公家乡来”融媒体采访团还将前往运城博物馆、解州关帝庙等地,继续寻访包公的故事。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江振焕

编辑 许大鹏

大皖新闻讯 说到包公,人们的印象通常是清官、铁面无私、刚正不阿,所以民间称其为“黑脸包公”。但是,你知道吗?包公还是一位开展基层调研、积极推行新法的“改革家”。11月15日,当“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采访团来到山西运城时,这里的人们向“包公家乡人”讲述了流传千年的包公在运城“改革盐法”的故事。

采访团走进盐运之城

运城是一座因盐而建的城市,古称河东,又被称为“盐运之城”,在我国历史上拥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最古老的池盐产地。当日下午,采访团来到此行第一站——运城河东池盐博物馆。据介绍,河东池盐博物馆于2021年11月正式开馆,通过介绍盐池形成、盐业发展变迁等内容,集中展示盐文化的发展历程。

河东池盐博物馆

据史料记载,运城盐池历史悠远,早在史前时期,中华先民就在这里采盐、生活,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秦汉以后,盐池的盐产是历代封建国家的重要财税之源,也是中原地区最重要的食盐来源。秦汉以后“盐铁官卖”,河东盐成为国家垄断的重要物资,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垄断的盐铁专卖制度,在河东盐池设立盐官,位居郡国之首。隋唐五代宋金时期,国家和盐务官员关注和重视盐池建设,池神庙得以建立,盐池的生产规模和财富贡献与日俱增,河东盐也因此广销各地。

那么,包公与运城及运城盐池有什么渊源呢?相传北宋时,廉吏包拯曾以三司户部副使的身份兼任“巡盐御使”,主持过河东盐政工作。河东池盐博物馆内记载,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包拯,在任职陕西转运使时,曾兼理河东盐务。后任三司户部副使,奉旨巡察河东盐政,支持范祥改革。史载“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

“包拯变盐法”在当地广为流传

采访团一行在河东池盐博物馆参观

包拯与运城盐运,源自一桩公案。据河东池盐博物馆记载,北宋庆历六年,时任陕西西路提点刑狱兼置制解盐事的范祥,制定就场专卖制度的“盐钞法”。“盐钞法”也称“钞引法”,规定由官府发行盐钞,钞券上载明贩盐数量和价格,商人持券至产地交验,领盐运销。

范祥希望废除旧盐务管理体制,改革利益分配办法,使坐商与行商分家,这意味着产、销趋向专业分工方向发展。但是,范祥推行新法,触动了旧时盐务官吏和当地豪商列绅的既得利益,遭到了很大抵触。他的助手黄庆霖也因此被一伙不明身份的暴徒杀死。时任三司户部使的包拯受皇帝委托,昼夜赶赴解州,侦查此案。包拯到解州后,立即开展调查走访。查明真凶后,包拯在解州东门口召开所有坐商、行商和农户参加宣判大会,严厉惩处几名罪犯,重申推行“钞引法”。

随后,包公还帮助范祥制定新法细则,使“盐钞法”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他还向皇帝详细汇报了范祥新法的推行状况,认为盐钞法切于时务,得到百姓拥护。包拯在基层的实地调查和结论,有力地打击了当地保守势力,使皇帝坚定了维持通商新法的决心,并明确宣谕,解州盐法仍由范祥依例而行,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盐业的发展。

“当时国库空虚,范祥推行‘盐钞法’,让商人承担运盐当中的运费,这样为朝廷节约了大量的费用,是古代食盐运销制度的重要改革。”河东池盐博物馆讲解员薛莹告诉记者,这场盐法改革,让盐的销售变得公平,百姓得以从中受益,国家财政也因此大涨。“包拯破除了旧势力的阻力,让当时的盐法改革得以顺利推行,百姓感念他的政绩,在解州立碑纪念他。” 虽然纪念碑如今难以寻觅,但“包拯变盐法”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妇孺皆知。

著名楹联提及关公包公

毗邻新建的河东池盐博物馆,就是河东盐业博物馆,位于运城市盐湖区盐池的北岸,当地人习惯称之为“池神庙”。它始自唐代,是全国唯一一座祭祀“盐池之神”的庙宇,也是我国惟一保存良好的盐神庙。博物馆坐北向南,总面积2.6万平方米,依丘陵地势高低错落而建,其南门正对着浩渺的盐池。

庙里的海光楼,有一副著名的旌表联:“常平乃关壮缪故里辖其民也,理应忠心报国;解池本包孝肃旧制治此盬者,首当铁面无私”。楹联提到了两个人,一位是关公,一位是包公。提到关公,说的是要像关羽一样忠心报国;提到包公,则是因为运城的解州盐池是包公工作过的地方,治理盐业就应该像包公一样铁面无私。

据传,包拯在主持运城盐政的时候,是盐池历史上经济收入最辉煌的时候,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薛莹介绍,“包拯推行‘盐钞法’后,每年增加盐利收入几十万贯,国家财政收入较之前大幅提高,而且解除了百姓为政府搬运官盐之苦,也有利于食盐的流通,极大便利了商贩经营盐业。”所以,在包拯离开运城的时候,老百姓出城三里地跪拜挽留他,还给他送了一个万民伞。

包拯作为北宋时代的廉洁清官和改革家,其卓越的品质和贡献不断激励着后人。他的正直敢言、不畏强权、执法严厉、廉洁奉公的风范,也永远被铭记在历史长河中。

从产盐大湖到生态之湖

离河东池盐博物馆不远处,就是著名的运城盐湖。随后,采访团一行来到盐湖,运城盐湖,古称河东盐池,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总面积达132平方公里,素有“千古中条一池雪”之美誉,其具有4600多年的食盐开采史和70年的无机盐开发史,是世界上开发利用最早的盐池。

运城盐湖

站在盐湖边,极目远眺,碧波荡漾的湖水和白茫茫的硝堆相映如画。据介绍,盐湖的魅力在于它与中东的著名“死海”相似。湖水中的盐含量极高,让人们能够在水中漂浮而不沉,仿佛置身于仙境,也被誉为“中国死海”。“特别是夏季,盐池因之前开采被分成小块,由于钾、钠等成分浓度不同,以及湖中盐藻、卤虫的繁殖,在高温和强光作用下,五彩斑斓,形成了‘七彩盐湖’的奇观。”运城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外地人来运城,他们都会推荐看看盐池,那里很美。

据河东池盐博物馆记载,隋唐时期,随着河东盐业的发展,诞生了历史上最早的人工晒盐方法“垦畦浇晒法”,让食盐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河东池盐也成为当时京畿和中原地区食盐供应的根本保障。这项传承千年的五步产盐法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由于生态保护等要求,盐湖已经不再产盐,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和生态保护区。

今天,“我从包公家乡来”融媒体采访团还将前往运城博物馆、解州关帝庙等地,继续寻访包公的故事。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江振焕

编辑 许大鹏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