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今年94岁的吕树荣,1946年参军入伍,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后又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斗不计其数,最后,身负重伤离开战场。几十载过去,如今居住在黄山市黟县的吕树荣仍清晰记得那段艰苦又光辉的岁月。
胳肢窝下焐马铃薯
1950 年 6 月,朝鲜战争爆发,随后,美国借“联合国军”名义,组织“联合国军”参战,10 月,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10月,吕树荣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 38 军 。能攻善守的 38 军,是王牌中的王牌,因战功卓著,被称为“万岁军”。
1950 年 10 月 28 日晚上,吕树荣跟着部队跨过鸭绿江。“天还没有亮,到了鸭绿江南岸朝鲜新义州时,就碰到美国袭击了,双方就干起来了。”
吕树荣回忆,这是他参加抗美援朝打的第一仗,也是异常惨烈的一仗。“这是第一道防线,全部封锁了,我们还没过去呢。”
吕树荣说,当时部队的装备是“小米加步枪”,敌人现代化的飞机、大炮、坦克等武器装备样样都有。为了突破封锁线,他们与敌人短兵相接,不少战友在那次战斗中牺牲了。
不仅武器装备相差悬殊,就连当时的战斗条件,对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来说,都是一大挑战。“天非常冷,食物又紧缺,渴了就吃雪,饿了就吃点炒米粉,有时候,会有村民送马铃薯来,但是被冻得硬邦邦的,我们放在胳肢窝下面焐,焐热多少就啃多少。”
吕树荣到现在还记得,在战场上,与战友背靠背“取暖”的场景。“手里搂着枪,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地背靠背坐在战壕里睡觉,相互取暖。”
“美国是个纸老虎,但纸老虎必须当真老虎打”。这是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士的统一认识。吕树荣讲起这段峥嵘岁月,仍激情澎湃,“我们志愿军战士,就是不怕苦,不怕死,有顽强战斗的作风。”
担任夜袭美军的排长
1952年12月30日夜,吕树荣所在部队奉命夜袭清川江附近的一个美军指挥所,这也是吕树荣在朝鲜战场的最后一战。
吕树荣当时是夜袭排排长,当他们来到指挥所附近时,发现那里比白天多了一张“铁丝网”,当战士们拿来老虎钳剪断铁丝网时,没想到电铃骤响,探照灯随即而来,火力也紧跟其后。
“整个排就暴露了。”吕树荣说,当时没有时间多考虑,只有短兵相接,和敌人面对面地干。
“冲!给我杀啊!”他一声令下,四个班的战士,滚的滚、爬的爬,匍匐前进,冲进指挥所,靠刺刀、匕首、手榴弹、手雷,打胜了这次夜袭,“活捉了一个美军,还拿到了他们的部署图。”
但是,那一仗战斗很激烈,双方伤亡也大。吕树荣说,鞋底上的血就像水一样,被踩得咕叽咕叽响,多名战友都在战斗中牺牲了,自己也身负重伤。“我整个腰椎被打断了,血在大衣里结冰了,送到战地医院后,人事不省。”
吕树荣被转入沈阳陆军22院治疗,后因前方伤员多,他又被转入武汉汉口医院,后又在四川泸州陆军医院养伤。其间由苏联专家治疗,一共动过5次手术,身上打了40多斤石膏,躺了三个月动弹不得,吃喝拉撒不能自理。“整个人瘦了几十斤。”
三个月后,吕树荣逐渐痊愈,被认定为六级伤残军人。1953年10月,吕树荣与同样是军人的妻子,转业至地方,参与地方建设。如今,吕树荣已是四世同堂。
虽然离开战场、军队已经几十载,但吕树荣仍记得部队战斗作风,提起往事依然慷慨激昂,“我们军人,参军了,就是不怕苦,不怕死,随时做好为祖国和人民牺牲的准备。”
大皖新闻记者 朱庆玲 殷志强 通讯员 黄亚明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