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淠史杭工程建设65周年|黄定稳:穿草鞋啃干饼 用双脚丈量淠河各级渠道

©原创 2023-07-04 17:59

大皖新闻讯  1958年,年仅19岁的黄定稳投身到淠史杭工程的建设之中。靠着肯学肯干能吃苦精神,黄定稳被选为淠河指挥部学员,随后进入测量组,为淠河总干渠的劈土凿石、筑坝定向测量放样。穿着一双双草鞋,啃着一张张干饼,黄定稳就这样用他的双脚丈量了淠河崎岖坎坷的各级渠道,为这项伟大工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黄定稳

扛着量尺走遍淠河各级渠道

今年84岁高龄的黄定稳是肥西县官亭镇人。1958年,淠史杭工程开建,黄定稳来到中派电灌站、淠河指挥部担任学员,学习测量“扛尺子”。“那时候条件非常简陋,‘花杆子’没有刻度,只能靠人来回‘翻杆子’测量,一杆子2米,半杆子1米,一杆一杆地翻。”黄定稳回忆,他的任务就是扛着量尺到处跑,没几个月,衣服肩膀处就磨破了。

后来,黄定稳成了肥西县水利局测量组的一名测量技术员,负责淠史杭灌区渠道的勘察测绘工作。黄定稳回忆,那时候,日子非常艰苦,但大家都干劲十足,冬天风雪大冰冻厚,卷起裤腿照样跳进河里测量,没人喊苦喊累,大家都一心只想着把工程建好。

除了测量渠道,建渠道的活黄定稳也要干。他记得,当时运送涵管,没有机器工具,全靠人拉,七八百斤重的涵管要焊接在一起。一次上接头的时候,石头重重地砸在黄定稳的手指上,“手指被夹掉了一块,现在还有些不一样。”黄定稳说,当时受伤是家常便饭,流血了就拿稻草捂住止血,小伤小病都是自己硬扛,也没有人去找医生。

一双双草鞋,成为黄定稳上岗下塘最便利的交通工具;一张张干饼,成了黄定稳心中最难忘的餐食。黄定稳回忆,野外测量运气好时,测到郢子庄子附近,能就近去农户家里吃上口热饭,到晚上能和工友们赶回到他们的“大通铺”,就算是那天完美收工了。

为老百姓建的一定要尽心尽力

当年,淠史杭工程虽然轰轰烈烈开了工,但实际上面对的是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物资匮乏的严峻挑战。1962年,作为淠河总干渠肥西段60万工人之一的黄定稳,身边有本地的农户村民,有来自山东的1万余名援建工友,还有全省高校7000多名援建师生。

修建淠史杭工程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起初民工每人每天是一斤大米,后来连八两也没有了,饿了挖野菜扒树皮充饥,但他们一直奋战在工地上。所谓工地,不是荒岗,就是沙滩,头上一片蓝天,四望满目荒凉。没有住房,民工们就披荆斩棘,用芦席和茅草搭起一座座工棚,八面来风,上下冰凉。

那时,日子过得很艰苦,一天只能吃早晚两顿饭。但在那样的日子里,黄定稳心底很踏实,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淠史杭是为咱们老百姓建的,哪能不尽心尽力?”

1959年,皖西又逢大旱。当时,淠河总干渠一期工程建成,7月29日,淠河总干渠开闸放水,灌溉六安、寿县77万亩受旱农田。“水来了!”汩汩清水流入干旱的农田,人们奔走相告,激动万分。

工程建好了,还需要管护。自1963年起,黄定稳扎根于大潜山管理所金鱼坝管理段30多年,从事工程后期的建设与管护。当时渠道两岸道路不通,土质护坡遍布着近一人深的雨淋沟,尤其在雨天查险时,稍不留神就掉进沟里,再爬上来时已是满身泥水,黄定稳就这样用他的双脚丈量了淠河的各级渠道。

希望淠史杭精神发扬光大

在金鱼坝渠下涵翻建时,面对人力、财物和技术条件都极度匮乏的窘境,黄定稳亲自手绘图稿给同事讲解施工方案,随后带着同事们钻进涵洞里人工掏土。他自己既是技术工又是劳务工,工地现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作为一名有着51年党龄的老党员,黄定稳常常打趣地说自己就像是一块砖,党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你们看,这是1985年水利电力部给我颁发的‘献身水利、水保事业二十七年’的证书。”6月30日,在黄定稳老人家中,他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荣誉证书。回首往昔,除了对过去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怀念,更是对如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感慨。

有了这源头活水,昔日“十年九旱”的江淮分水岭已蜕变成今天沃野千里的“岭上江南”。退休后的黄定稳喜欢去家门口的河渠边走走,看潺潺流水流过一道道河渠,滋润着一片片农田。对于他亲手参与修建的淠河总干渠,他有着很深的感情。

“经常去河边看,看看渠道现在是什么情况。”黄定稳激动地说,“伟大的淠史杭工程是人民的血汗建设起来的,我们要保护好利用好,为人民造福。”如今,淠史杭灌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让黄定稳老人十分感慨,“淠史杭精神在发扬光大,希望淠史杭工程今后对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刘旸 余康生 摄影报道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大皖新闻讯  1958年,年仅19岁的黄定稳投身到淠史杭工程的建设之中。靠着肯学肯干能吃苦精神,黄定稳被选为淠河指挥部学员,随后进入测量组,为淠河总干渠的劈土凿石、筑坝定向测量放样。穿着一双双草鞋,啃着一张张干饼,黄定稳就这样用他的双脚丈量了淠河崎岖坎坷的各级渠道,为这项伟大工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黄定稳

扛着量尺走遍淠河各级渠道

今年84岁高龄的黄定稳是肥西县官亭镇人。1958年,淠史杭工程开建,黄定稳来到中派电灌站、淠河指挥部担任学员,学习测量“扛尺子”。“那时候条件非常简陋,‘花杆子’没有刻度,只能靠人来回‘翻杆子’测量,一杆子2米,半杆子1米,一杆一杆地翻。”黄定稳回忆,他的任务就是扛着量尺到处跑,没几个月,衣服肩膀处就磨破了。

后来,黄定稳成了肥西县水利局测量组的一名测量技术员,负责淠史杭灌区渠道的勘察测绘工作。黄定稳回忆,那时候,日子非常艰苦,但大家都干劲十足,冬天风雪大冰冻厚,卷起裤腿照样跳进河里测量,没人喊苦喊累,大家都一心只想着把工程建好。

除了测量渠道,建渠道的活黄定稳也要干。他记得,当时运送涵管,没有机器工具,全靠人拉,七八百斤重的涵管要焊接在一起。一次上接头的时候,石头重重地砸在黄定稳的手指上,“手指被夹掉了一块,现在还有些不一样。”黄定稳说,当时受伤是家常便饭,流血了就拿稻草捂住止血,小伤小病都是自己硬扛,也没有人去找医生。

一双双草鞋,成为黄定稳上岗下塘最便利的交通工具;一张张干饼,成了黄定稳心中最难忘的餐食。黄定稳回忆,野外测量运气好时,测到郢子庄子附近,能就近去农户家里吃上口热饭,到晚上能和工友们赶回到他们的“大通铺”,就算是那天完美收工了。

为老百姓建的一定要尽心尽力

当年,淠史杭工程虽然轰轰烈烈开了工,但实际上面对的是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物资匮乏的严峻挑战。1962年,作为淠河总干渠肥西段60万工人之一的黄定稳,身边有本地的农户村民,有来自山东的1万余名援建工友,还有全省高校7000多名援建师生。

修建淠史杭工程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起初民工每人每天是一斤大米,后来连八两也没有了,饿了挖野菜扒树皮充饥,但他们一直奋战在工地上。所谓工地,不是荒岗,就是沙滩,头上一片蓝天,四望满目荒凉。没有住房,民工们就披荆斩棘,用芦席和茅草搭起一座座工棚,八面来风,上下冰凉。

那时,日子过得很艰苦,一天只能吃早晚两顿饭。但在那样的日子里,黄定稳心底很踏实,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淠史杭是为咱们老百姓建的,哪能不尽心尽力?”

1959年,皖西又逢大旱。当时,淠河总干渠一期工程建成,7月29日,淠河总干渠开闸放水,灌溉六安、寿县77万亩受旱农田。“水来了!”汩汩清水流入干旱的农田,人们奔走相告,激动万分。

工程建好了,还需要管护。自1963年起,黄定稳扎根于大潜山管理所金鱼坝管理段30多年,从事工程后期的建设与管护。当时渠道两岸道路不通,土质护坡遍布着近一人深的雨淋沟,尤其在雨天查险时,稍不留神就掉进沟里,再爬上来时已是满身泥水,黄定稳就这样用他的双脚丈量了淠河的各级渠道。

希望淠史杭精神发扬光大

在金鱼坝渠下涵翻建时,面对人力、财物和技术条件都极度匮乏的窘境,黄定稳亲自手绘图稿给同事讲解施工方案,随后带着同事们钻进涵洞里人工掏土。他自己既是技术工又是劳务工,工地现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作为一名有着51年党龄的老党员,黄定稳常常打趣地说自己就像是一块砖,党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你们看,这是1985年水利电力部给我颁发的‘献身水利、水保事业二十七年’的证书。”6月30日,在黄定稳老人家中,他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荣誉证书。回首往昔,除了对过去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怀念,更是对如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感慨。

有了这源头活水,昔日“十年九旱”的江淮分水岭已蜕变成今天沃野千里的“岭上江南”。退休后的黄定稳喜欢去家门口的河渠边走走,看潺潺流水流过一道道河渠,滋润着一片片农田。对于他亲手参与修建的淠河总干渠,他有着很深的感情。

“经常去河边看,看看渠道现在是什么情况。”黄定稳激动地说,“伟大的淠史杭工程是人民的血汗建设起来的,我们要保护好利用好,为人民造福。”如今,淠史杭灌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让黄定稳老人十分感慨,“淠史杭精神在发扬光大,希望淠史杭工程今后对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刘旸 余康生 摄影报道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