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大皖新闻记者从6月1日召开的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22年,安徽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1.8%,重污染天气天数减少6天。据介绍,我省空气质量改善仍然没有摆脱“气象影响型”,空气质量改善形势较为严峻。此外,我省计划3年内完成巢湖流域岸上污染浓度超过背景值两倍以上区域的底泥清淤,确保蓝藻持续无异味。
PM2.5年均浓度好于年度目标
2022年,安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省PM2.5年均浓度为34.9微克/立方米,好于年度目标5.4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9%;SO2年均浓度为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NO2年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5%;CO浓度为0.9毫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0%;O3浓度为1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6.8%。
合肥、六安、宣城、铜陵、安庆和黄山6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全省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1.8%,重污染天气天数减少6天。
2022年底至2023年初,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大、污染程度最重的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曹哨兵介绍说,今年1月以来,全省共出现7次沙尘天气过程,主要集中在1月、3月和4月。截至5月底,全省重污染天数为47天,其中由于沙尘天气导致的重污染天数就有29天,淮北、宿州、亳州、阜阳、蚌埠、淮南6市受沙尘影响的重污染天数均达3天及以上。
“目前,我省空气质量改善仍然没有摆脱‘气象影响型’,面对今年不利气象条件和众多不确定因素,空气质量改善形势较为严峻。”曹哨兵表示,我省将继续推进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加大移动源和非移动源监管力度、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等,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三大攻坚战。
地表水总体水质状况“良好”
水环境质量方面,2022年,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状况为良好。
长江干流安徽段总体水质为优,20个断面水质均为Ⅱ类,支流总体水质为优。淮河干流水质为优,13个断面中有4个断面水质为Ⅱ类、9个为Ⅲ类,支流总体水质为良好。新安江干流水质状况为优,2个断面水质均为Ⅱ类,支流总体水质为优。
全省地下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102个国家考核点位水质以Ⅳ类及以上为主,Ⅳ、Ⅴ类水主要分布于淮北平原地区,满足国家地下水环境区域点位考核目标要求。
设区市的45个水源地中,有40个水源地监测项目全部满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5个不达标水源地中,除阜阳市1个地表水水源地因受上游来水影响,2022年1月锰超标外,其余4个均为亳州市地下水水源地,主要受地质环境影响,氟化物和钠出现超标。9个县级市和53个县城所在镇的82个水源地中,75个水源地监测项目全部满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7个不达标。不达标水源地中,2个地表水水源地总磷、氨氮和5日生化需氧量超标,5个地下水水源地受地质环境影响,氟化物和钠超标。
今年1-4月巢湖水质稳定在Ⅲ类
2022年,巢湖全湖及东、西半湖水质类别均持续为Ⅳ类,全湖及东半湖呈轻度富营养状态,西半湖呈中度富营养状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连续两年基本实现沿湖蓝藻无明显异味,全湖水质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
近5年,巢湖水质改善幅度显著。全湖水质稳定在Ⅳ类,特别是西半湖,水质由Ⅴ类好转到Ⅳ类,近三年稳定保持Ⅳ类水平;主要入湖河流南淝河水质由劣Ⅴ类好转为Ⅳ类,十五里河、派河水质好转为Ⅲ类。2022年,巢湖蓝藻水华累计发生面积1203平方公里、最大发生面积133平方公里,同比分别下降50.1%、53.1%,均为近5年最小。今年1-4月,巢湖水质稳定在Ⅲ类。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孙艳辉表示,当前,巢湖湖水生态系统还十分脆弱,“藻型生境”尚未根本改变,氮磷营养盐浓度远超中部地区湖泊基准值,大面积暴发蓝藻的风险依然存在。下一步,我省将聚焦源头治理,持续开展污染治理攻坚,2023年,巢湖流域5个国家级工业园区污水实现应收尽收、城市生活污水直排基本消除。加快湖体生态清淤,计划3年内完成巢湖流域岸上污染浓度超过背景值两倍以上区域的底泥清淤,确保蓝藻持续无异味,最大限度减少蓝藻水华对周边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影响。
“十四五”期间完成生态样地监测
2022年,全省生态质量指数(EQI)值为63.69,生态质量为“二类”,同比基本稳定。16个设区市中,黄山、池州、宣城3个市生态质量为“一类”,安庆、六安、滁州、马鞍山、铜陵、合肥、芜湖、淮南、蚌埠9个市生态质量为“二类”,阜阳、淮北、亳州、宿州4个市生态质量为“三类”。
这是我省首次采用生态质量指数(简称EQI)对2022年全省生态质量状况进行评价,我省EQI为63.69,生态质量为“二类”,表明我省生物多样性较丰富、人类干扰强度较低、生态结构较完整且稳定、生态功能较完善。
相较于以往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EQI更加注重科学全面评价,并首次把生物多样性指标纳入评价。下一步,我省将全面推进生态质量地面监测,在开展生态样地监测工作中,2022年全省已布设样地600多个,“十四五”期间全面完成监测,2023年还将开展湿地类型样地调查。同时,组织开展遥感监测、建设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等,整体提升生态监测评估能力,初步形成生态质量监测网络。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编辑 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