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风起江淮 科创未来|腾飞的滁州“插”上科技的翅膀

©原创 2023-04-26 08:08

大皖新闻讯  2022年,滁州市实现生产总值3610亿元,经济总量稳坐“安徽第三城”,增速全省第一,跻身全国百强城市,首次获评“全国最佳引才城市”。有人形容说,滁州经济腾飞像“插”了一双科技创新的翅膀。近年来,滁州市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牵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人才引进、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滁州奥体中心。 徐斌 摄

高位推进打出创新“组合拳”

从“环滁皆山也”到“环滁皆产业”,滁州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实现质的蝶变,靠的是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近年来,滁州市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能力提升、平台建设、人才引进、项目推进,创新主体规模不断壮大,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指数增幅安徽省第一、排名安徽省第三。

2022年,滁州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滁州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智能测控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全国“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

安徽康佳电子公司智能工厂车间,工业机器人精准地将液晶面板取运到组装流水线上,安放到指定位置。计成军 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创新体系建设为支撑,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手段,滁州打出了一系列科技创新的“组合拳”。

高位推动强势开局。滁州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科技创新工作汇报并作出全面部署,每年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成立书记、市长挂帅的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在科技局设立市创新办,统筹推进实施。

扩大投入强化力量。科技专项资金比上年直接翻了两番,八个县市区科技局实际支配资金达1.7亿元;在机构改革中,给市科技局增设一个副处级事业单位,目前8个县市区科技局有7个设有二级机构。

纳入考核持续加压。连续5年对全市八个县(市、区)政府和高新区、经开区管委会开展科技创新专项考核,逐渐形成科技创新竞相发展的格局。

因创新而兴,聚产业而旺,新时代的滁州,创新驱动发展已在全域蔚然成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在区域发展实践中,真正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涉及理念政策再调整、力量资源再分配,地方主要领导是开局第一推手。

俯瞰厂房林立的滁州经开区一角。卢志永 摄

抓长谋远服务创新“主力军”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来抓,持续完善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要素,推动创新发展。”2022年11月22日,滁州科技创新企业家早餐会上,滁州市委书记许继伟明确指出,滁州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招引力度和培育力度,创新主体规模要壮大,科技创新要引领高质量发展,发展速度要明显加快。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创新创造的主力军。”滁州市紧扣企业创新主体培育这个主线,聚力关键环节,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市本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100%用于企业。

2022年,滁州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27.2%,各项创新指标持续增长,累计与108家大学大院大所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207家,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滁州分中心正式落户,入选中国数字城市、数字经济“双百强”城市。

一方面坚持低点起步,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开展产学研对接、招引高层次团队、引进高水平孵化器;对于高企申报、产值上台阶给予分阶段奖补,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补偿资金;设立产业链强链补链、大院大所合作、院士助滁、创新创业大赛等一批针对性强的科技计划项目;建立科技联络员队伍,为高企培养科技“明白人”。

一方面适应阶段变化,着力抓重点谋长远。突出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重心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普惠向择优转变,支持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二是由事后向事前延伸,采取提前支持和“后补助”等方式扶持企业发展;三是由项目式向平台化过渡,着重支持产业链领军企业领建高水平创新平台以及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成果让域内行业共享。

安徽英发德盛科技有限公司,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马不停蹄运转,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卢志永摄

齐心协力下好创新“这盘棋”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采访获悉,目前滁州市共拥有合作院士78名,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和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超1.2万人,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超45万人,大学生超55万人,人才资源总量超80万人。

可以说,滁州市在招引人才上不遗余力,形成政府“订单式”向企业推荐人才,并逐步完善建立起了“企业点单、政府派单、中心买单、企业评单”运行模式,让高校教师走出校园转化科技成果、丰富教学实践,也在纵深推进着来安的政产学研用合作。

做好科技创新工作,需要高位推动,更需要合力攻坚。在该市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层面,抓科技有激励有担当,科技创新年度考核优秀的县级政府不仅被市政府通报表扬,而且其主要负责人在全市表彰大会上登台领奖。

在科技队伍建设上,8个县市区科技局一把手平均年龄不到45岁,80后班子成员超过三分之一,5年内县级科技局长2人提拔到副处实职岗位,4人转任财政、经信等部门一把手,县级科技局从“终点站”变为“加油站”。

在科技产业融合上,重大项目由科技部门参与论证评估,招商引资考核科技部门参加,科技部门配合组织部门连续两年发布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清单。

在县域科技创新路径探索上,各县市区、园区虽然发展阶段不同、产业结构各异,但都在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创新路径。天长“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题”模式不断推广;来安县“科技副总”的经验被《科技日报》专题报道;凤阳小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功通过验收,滁州成为全省唯一拥有两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市。

全椒县安徽东泰金属包装技术有限公司的环保物流载具生产线。卢志永摄

全面推进城市创新“上台阶”

据了解,2022年滁州市净增高企246家,总量达1036家,位居全省第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67.7亿元,增长27.2%;企业吸纳技术成交额和输出技术成交额分别位居全省第二和第三;完成科技成果登记3220项,全省第二。获省科技奖16项,全省第三。引进外籍人才126人,全省第三。

累累硕果预示着滁州市在创新道路上有了更高的要求!

据介绍,2023年,滁州市以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稳步发展。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4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5%以上,新建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10家以上,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0个以上,进一步缩小与省内发达地区的差距。

培育科技型创新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两清零”行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依托高校院所,建立以成果转化为主导,兼具科技研发、创新创业等多种功能的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熟化转化,吸引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和人才带着科技成果到滁州转化。

紧紧围绕《滁州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目标任务,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形成以科技成果转化和开放创新合作为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把滁州市打造成为安徽省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创新要素集聚地。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叶素健

编辑  崔恒


大皖新闻讯  2022年,滁州市实现生产总值3610亿元,经济总量稳坐“安徽第三城”,增速全省第一,跻身全国百强城市,首次获评“全国最佳引才城市”。有人形容说,滁州经济腾飞像“插”了一双科技创新的翅膀。近年来,滁州市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牵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人才引进、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滁州奥体中心。 徐斌 摄

高位推进打出创新“组合拳”

从“环滁皆山也”到“环滁皆产业”,滁州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实现质的蝶变,靠的是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近年来,滁州市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能力提升、平台建设、人才引进、项目推进,创新主体规模不断壮大,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指数增幅安徽省第一、排名安徽省第三。

2022年,滁州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滁州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智能测控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全国“2022年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

安徽康佳电子公司智能工厂车间,工业机器人精准地将液晶面板取运到组装流水线上,安放到指定位置。计成军 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创新体系建设为支撑,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手段,滁州打出了一系列科技创新的“组合拳”。

高位推动强势开局。滁州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科技创新工作汇报并作出全面部署,每年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成立书记、市长挂帅的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在科技局设立市创新办,统筹推进实施。

扩大投入强化力量。科技专项资金比上年直接翻了两番,八个县市区科技局实际支配资金达1.7亿元;在机构改革中,给市科技局增设一个副处级事业单位,目前8个县市区科技局有7个设有二级机构。

纳入考核持续加压。连续5年对全市八个县(市、区)政府和高新区、经开区管委会开展科技创新专项考核,逐渐形成科技创新竞相发展的格局。

因创新而兴,聚产业而旺,新时代的滁州,创新驱动发展已在全域蔚然成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在区域发展实践中,真正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涉及理念政策再调整、力量资源再分配,地方主要领导是开局第一推手。

俯瞰厂房林立的滁州经开区一角。卢志永 摄

抓长谋远服务创新“主力军”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来抓,持续完善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要素,推动创新发展。”2022年11月22日,滁州科技创新企业家早餐会上,滁州市委书记许继伟明确指出,滁州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招引力度和培育力度,创新主体规模要壮大,科技创新要引领高质量发展,发展速度要明显加快。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创新创造的主力军。”滁州市紧扣企业创新主体培育这个主线,聚力关键环节,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市本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100%用于企业。

2022年,滁州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27.2%,各项创新指标持续增长,累计与108家大学大院大所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207家,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滁州分中心正式落户,入选中国数字城市、数字经济“双百强”城市。

一方面坚持低点起步,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开展产学研对接、招引高层次团队、引进高水平孵化器;对于高企申报、产值上台阶给予分阶段奖补,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补偿资金;设立产业链强链补链、大院大所合作、院士助滁、创新创业大赛等一批针对性强的科技计划项目;建立科技联络员队伍,为高企培养科技“明白人”。

一方面适应阶段变化,着力抓重点谋长远。突出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重心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普惠向择优转变,支持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二是由事后向事前延伸,采取提前支持和“后补助”等方式扶持企业发展;三是由项目式向平台化过渡,着重支持产业链领军企业领建高水平创新平台以及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成果让域内行业共享。

安徽英发德盛科技有限公司,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马不停蹄运转,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卢志永摄

齐心协力下好创新“这盘棋”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采访获悉,目前滁州市共拥有合作院士78名,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和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超1.2万人,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超45万人,大学生超55万人,人才资源总量超80万人。

可以说,滁州市在招引人才上不遗余力,形成政府“订单式”向企业推荐人才,并逐步完善建立起了“企业点单、政府派单、中心买单、企业评单”运行模式,让高校教师走出校园转化科技成果、丰富教学实践,也在纵深推进着来安的政产学研用合作。

做好科技创新工作,需要高位推动,更需要合力攻坚。在该市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层面,抓科技有激励有担当,科技创新年度考核优秀的县级政府不仅被市政府通报表扬,而且其主要负责人在全市表彰大会上登台领奖。

在科技队伍建设上,8个县市区科技局一把手平均年龄不到45岁,80后班子成员超过三分之一,5年内县级科技局长2人提拔到副处实职岗位,4人转任财政、经信等部门一把手,县级科技局从“终点站”变为“加油站”。

在科技产业融合上,重大项目由科技部门参与论证评估,招商引资考核科技部门参加,科技部门配合组织部门连续两年发布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清单。

在县域科技创新路径探索上,各县市区、园区虽然发展阶段不同、产业结构各异,但都在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创新路径。天长“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题”模式不断推广;来安县“科技副总”的经验被《科技日报》专题报道;凤阳小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功通过验收,滁州成为全省唯一拥有两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市。

全椒县安徽东泰金属包装技术有限公司的环保物流载具生产线。卢志永摄

全面推进城市创新“上台阶”

据了解,2022年滁州市净增高企246家,总量达1036家,位居全省第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67.7亿元,增长27.2%;企业吸纳技术成交额和输出技术成交额分别位居全省第二和第三;完成科技成果登记3220项,全省第二。获省科技奖16项,全省第三。引进外籍人才126人,全省第三。

累累硕果预示着滁州市在创新道路上有了更高的要求!

据介绍,2023年,滁州市以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稳步发展。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4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5%以上,新建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10家以上,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0个以上,进一步缩小与省内发达地区的差距。

培育科技型创新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两清零”行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依托高校院所,建立以成果转化为主导,兼具科技研发、创新创业等多种功能的新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熟化转化,吸引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和人才带着科技成果到滁州转化。

紧紧围绕《滁州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目标任务,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形成以科技成果转化和开放创新合作为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把滁州市打造成为安徽省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创新要素集聚地。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叶素健

编辑  崔恒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