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最美的她 | 女考古工作者秦金娇:让人们看到更丰富的历史

©原创 2023-03-08 14:39

大皖新闻讯 同样是“面朝黄土背朝天”,“90后”女孩秦金娇的工作不是从泥土里种粮食,而是从泥土里发现历史。秦金娇是蚌埠双墩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的一名考古工作者。虽然工作环境艰苦,但热爱让她扎根泥土,去发现更多的历史。

秦金娇(左)在蚌埠禹会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不惧野外发掘艰苦环境

秦金娇大学读的是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大学毕业后,很多同学去了博物馆等单位,但秦金娇却选择进入考古一线,成为了一名并不多见的女性考古工作者。

“就是喜欢,没有考虑其他。”秦金娇说,自己从小就很喜欢历史,对文物也充满好奇,报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物专业。经过大学的学习,她对文物考古的热爱丝毫不减。

考古是一项非常枯燥的工作,特别是野外发掘时,环境的艰苦超乎想象,因此在考古工作中女性的身影相对较少。

“如果是野外发掘时期,只要不下大雨,基本都是在户外。”秦金娇说,夏天最热时,地表温度能达到40多度,考古队员只能戴着草帽挡一挡阳光的炙烤。

“冬天最冷时零下十几度,倒不是怕冷,而是地面都冻住了,根本挖不动。”秦金娇清楚地记得,2020年底,她在蚌埠禹会村遗址参加龙山城址的发掘,“当时天寒地冻,我们只能趁着出太阳时地面的冰稍稍融化就赶紧挖,但也非常费劲。”一天下来,不仅脸被冻得发红,手也因为用力过猛而酸疼不已。

一线磨炼中不断成长

不过,环境虽艰苦,秦金娇却没有丝毫怨言。“因为在实际发掘和整理文物的过程中,我能通过我的双手去发现更多历史,能让我掌握的知识学以致用,就很有成就感。”

刚参加工作时,秦金娇是在蚌埠禹会村遗址参加考古发掘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有很多东西是书本上学不到的,让我受益良多。”秦金娇说,比如很多人都知道考古的勘探工具“洛阳铲”,而在现场,她发现很多前辈拿的手铲和“洛阳铲”不一样,使用原理也有差别。“有些是当地特有的工具,都是前辈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创造的工具,凝聚了很多智慧。”

在考古一线的磨砺中,秦金娇不断成长。终于,她可以独自负责一块探方的发掘了。“因为是第一次独自勘探方,精神高度紧张,但这种认同感又让我很有信心。”在禹会村遗址龙山城址的一块10×10米的探方里,秦金娇仔细挖掘,判断土色、土质、包含物,以此判断遗址性质。

从春天一直忙到深冬,秦金娇终于完成了第一次独自探方,“满满的成就感。”

用双手让文物“活”起来

除了野外发掘、档案整理,文物的修复工作也是秦金娇工作的一部分。“我目前参与的项目都是史前的,以陶器为主。”

从土下取出,把泥土清理干净,对残片进行拼接、粘合,对缺失的部分用石膏粉修补成型……“我还是一个新手,修复的都是相对简单的,陶鼎、陶罐、陶鬶等等都有。”看着一件件陶器经过自己的双手重新恢复原样,仿佛能重现几千年前的场景,秦金娇会很满足。“哪怕坐一天脖子都酸了,哪怕要很多天才能拼完一件,我都觉得我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如今,秦金娇主要负责双墩遗址田野考古工作的跟进。“虽然没有直接接触土方和文物,但做好项目的服务也是非常重要的。”秦金娇说,作为一名考古人,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能看到更丰富的历史,让文物能“活”起来。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编辑 王翠

大皖新闻讯 同样是“面朝黄土背朝天”,“90后”女孩秦金娇的工作不是从泥土里种粮食,而是从泥土里发现历史。秦金娇是蚌埠双墩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的一名考古工作者。虽然工作环境艰苦,但热爱让她扎根泥土,去发现更多的历史。

秦金娇(左)在蚌埠禹会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不惧野外发掘艰苦环境

秦金娇大学读的是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大学毕业后,很多同学去了博物馆等单位,但秦金娇却选择进入考古一线,成为了一名并不多见的女性考古工作者。

“就是喜欢,没有考虑其他。”秦金娇说,自己从小就很喜欢历史,对文物也充满好奇,报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物专业。经过大学的学习,她对文物考古的热爱丝毫不减。

考古是一项非常枯燥的工作,特别是野外发掘时,环境的艰苦超乎想象,因此在考古工作中女性的身影相对较少。

“如果是野外发掘时期,只要不下大雨,基本都是在户外。”秦金娇说,夏天最热时,地表温度能达到40多度,考古队员只能戴着草帽挡一挡阳光的炙烤。

“冬天最冷时零下十几度,倒不是怕冷,而是地面都冻住了,根本挖不动。”秦金娇清楚地记得,2020年底,她在蚌埠禹会村遗址参加龙山城址的发掘,“当时天寒地冻,我们只能趁着出太阳时地面的冰稍稍融化就赶紧挖,但也非常费劲。”一天下来,不仅脸被冻得发红,手也因为用力过猛而酸疼不已。

一线磨炼中不断成长

不过,环境虽艰苦,秦金娇却没有丝毫怨言。“因为在实际发掘和整理文物的过程中,我能通过我的双手去发现更多历史,能让我掌握的知识学以致用,就很有成就感。”

刚参加工作时,秦金娇是在蚌埠禹会村遗址参加考古发掘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有很多东西是书本上学不到的,让我受益良多。”秦金娇说,比如很多人都知道考古的勘探工具“洛阳铲”,而在现场,她发现很多前辈拿的手铲和“洛阳铲”不一样,使用原理也有差别。“有些是当地特有的工具,都是前辈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创造的工具,凝聚了很多智慧。”

在考古一线的磨砺中,秦金娇不断成长。终于,她可以独自负责一块探方的发掘了。“因为是第一次独自勘探方,精神高度紧张,但这种认同感又让我很有信心。”在禹会村遗址龙山城址的一块10×10米的探方里,秦金娇仔细挖掘,判断土色、土质、包含物,以此判断遗址性质。

从春天一直忙到深冬,秦金娇终于完成了第一次独自探方,“满满的成就感。”

用双手让文物“活”起来

除了野外发掘、档案整理,文物的修复工作也是秦金娇工作的一部分。“我目前参与的项目都是史前的,以陶器为主。”

从土下取出,把泥土清理干净,对残片进行拼接、粘合,对缺失的部分用石膏粉修补成型……“我还是一个新手,修复的都是相对简单的,陶鼎、陶罐、陶鬶等等都有。”看着一件件陶器经过自己的双手重新恢复原样,仿佛能重现几千年前的场景,秦金娇会很满足。“哪怕坐一天脖子都酸了,哪怕要很多天才能拼完一件,我都觉得我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如今,秦金娇主要负责双墩遗址田野考古工作的跟进。“虽然没有直接接触土方和文物,但做好项目的服务也是非常重要的。”秦金娇说,作为一名考古人,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能看到更丰富的历史,让文物能“活”起来。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编辑 王翠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