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池州不迟

©原创 2023-02-27 17:04

大皖新闻讯 “每当我不知所往,有一个想去的地方,我听说那个地方,像水墨画里的故乡……”

在音乐人陈雪燃2020年演绎的歌曲《池州》中,生态和旅游还是池州的首席IP,但我们欣喜地发现,这座江南城市的气质发生了肉眼可及的变化——无论是经济总量与“增速全省第二”的数据上,还是走一遭的亲身感受。

A·家门口“打螺丝”

初春的早晨,天亮得还有点迟。

7点10分,26岁的董银萍下楼了,买好早餐后走向附近的公交站台,几分钟后,她坐上了20路公交车。这辆车从池州市区驶往东部产业新城。

20分钟后,公交车开到经开区双龙路口站点,董银萍下了车,步行几分钟就到了安徽钜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在公司综合部办公室,董银萍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早晨8点到下午5点半,董银萍都在公司度过,“大家大多不回去,公司食堂有免费午餐。晚上偶尔加班,也会提供晚餐。”

半年前,董银萍还在南京工作。2017年大学毕业后,她在南京工作四五年。“父母希望我回来,毕竟离家近……”当然了,收入也是一项重要的考量因素,“算了一下账,其实家里还划算一些。”



不论是池州经开区,还是同属于池州东部产业新城的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池州高新区,像董银萍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安徽钜芯半导体科技公司员工有三百人,近两年来,通过“以工带工”、网络招聘等方式吸引了众多外地以及池州籍返乡人员加入。综合部主任章翠霞介绍说,“两到三成人员都是通过这些方式招来的,有一线操作工人,也有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

在本地论坛上,一些在池州开发区、高新区工作的年轻人自嘲说“打螺丝”,但说起收入时却透露了些许自豪。似乎在不经意间,人们发现经济园区的厂子变多了,人气也多了,还有人评价说“终于有了地级市的模样”,以至于还有人公开求问,“现在高新区厂子挺多的,投资几十万加盟一品牌奶茶店,能回本吗?”

开发区开家奶茶店赚钱有没有希望,不知道。但无数年轻人回来的开发区肯定大有希望。

B·世界是平的

从合肥向西南出发,大约两千公里之外,就是云南。南涧是云南西南部的一个县城,多火腿,李菊在这里开了一家土特产店。

如果时光倒退到十年前,李菊最多是一位日流水不过几百元的小店老板娘,而如今,她的店每一次直播切火腿,都有十万人在线观看。三四刀下去,就可以切出一块“99元三斤”的完整火腿。大皖新闻记者观察到,一次直播要持续一个半小时,一直切到大师傅两臂“报废”为止,不到三年时间,她卖了至少十几万斤火腿和腊排。

科技与通讯,以及交通、物流领域的巨大进步,造就了无数个“李菊”。这种时代洪流,如大河奔腾无人能挡。即时通讯工具和支付方式的革新让商家的获客变得格外简单,而交通和物流的便捷最终得以让相距千里的成交形成完整闭环。正如弗里德曼在畅销书《世界是平的》所说,诸如此类的进步,使世界上的人们可以空前地彼此接近……

当距离鸿沟不复存在,这种空间上的改变,也给很多人带来了机遇。人如是,城市亦然。

这种改变,催生了长三角“包邮区”的诞生。这个东至崇明,西至池州、六安,南到温州,北到徐州,面积超过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的41个城市,旅人一天可以实现往返,快递更是实现了“24小时必达”。很大程度上,大家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一些城市的优势正在丧失,一些城市得到了加持。

比如池州,到合肥高铁只需要74分钟,到南京75分钟,到杭州2小时,到上海也不过3小时。

一边是世界越来越平,一边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溢出日益加剧——机遇史无前例地摆到池州面前,也摆到了许许多多后发者面前。因为,池州和很多个“池州”一样,获得了一次洗牌的机会。

C·黑马和新赛道

很长时间以来,旅游和生态是池州的一个大IP。但一说到经济总量,就长期扮演了安徽这个大班级里面的“小透明”。

如今,“小透明”成了 “黑马”。

2021年,池州GDP首次突破1000亿,增速超过10%,位居全省第三。2022年,更是一“黑”到底,增速5.4%居全省第二,与第一名仅0.1%之差,在长三角包邮区41个城市当中,名列第三。

“变化,大家都看得见。精气神也不一样了。”池州市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和规划科科长忆炎感触很深,“和兄弟城市交流时聊及经济增速和发展势头,我们现在也常有自豪感。”

连续两年成绩优秀,这绝非偶然。除了基数较小之外,上进生池州还藏有哪些小秘密?

在池州市发改委的相关同志看来,这在当地已是公开的秘密——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有个共识:观察好形势,把握好机会,瞄准一条适合自己的新赛道,十年如一日一张蓝图画到底。

这条新赛道就是“产业强市”,准确说是在新兴产业上发力。

事情得从10年前说起。其时,承接沿海发达省份产业转移早已成为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半导体专家汪良恩带着团队回到家乡池州,于2012年10月创办了安徽安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十年来,池州半导体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全市现有半导体上下游企业90多家,产值达到222亿,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全产业链,更是成为安徽半导体产业 “一核一弧”战略布局中“弧”上的重要一环。

与半导体产业一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八大新兴产业犹如雨后春笋,呈方兴未艾之势。其中,新材料产业规模2022年更是突破500亿元。安徽宝镁轻合金项目2023年即将试投产,让池州人民大为期待,因为这是池州历史上首个投资过百亿的大项目。

产业强,则经济强。新兴产业的崛起,为当地发展带来无限活力。

1月29日的发布会上,池州市统计局局长曹宏宇就透露,池州经济在结构上持续优化,这当中,工业“压舱石”作用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6%。2022年,池州工业增速连续9个月居全省第1位,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3.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8.2%。

D·一以贯之“在赶路”

虽然经济增长“快”,经济结构“优”,但池州清醒地明白:在百舸争流的新赛道上,必须做孜孜不倦的赶路人。

首当其冲的是,经济总量规模还是偏小。

在1月31日召开的全市深化“一改两为”强化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强市大会上,市委书记方正说,总体来看,近些年池州发展保持了向上向好的态势,得益于产业强市不断推进、产业发展有力支撑;但经济总量规模偏小、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必须正视。

在他看来,赶路人池州必须一如既往做好产业文章,一以贯之推进产业强市……高质量发展核心在项目,拼经济关键是拼项目、抢项目。要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把今年作为项目建设年,全面打响有效投资攻坚战。

如何拼项目?如何留项目?摆在了决策者和执行者的面前。

池州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创造性地开展了“以商招商”——政府做好资源推介,支持商会协会举办行业峰会、企业沙龙等活动,通过对接发达地区商会协会,在更大范围嫁接资源、嵌入产业链供应链……

如今,这些尝试正在进入2.0版本。

1月31日的会议透露,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将要当好“头马”,市级党政领导每月外出招商不能少于1次,县区党政领导不能少于2次,园区领导不能少于3次。在营商环境方面,市政府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牵头的重点项目要素保障专班,及时有效解决卡点堵点。

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会议第二天,市长朱浩东就带领团队去浙江和江苏多市考察城市建设和开展招商活动;几天后,市委书记方正也两次带队外出考察招商。

昨日已成过去,新征程已悄然开始。

[记者手记]

星光不负赶路人

有钱、有闲、颜值高……这应当是一个城市最好的模样。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探究池州“上进”的原因,无疑就是审时度势,抓住世界扁平化、产业转移加速的有利时机,瞄准一条适合自己的新赛道,十来年如一日地跑下去。用池州市发改委相关领导的话说就是,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有个共识: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把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做起来。

正确选择+一以贯之地坚持,做到这一点,星光就不会辜负赶路人——这也是后发城市池州于经济发展探索中给其他后发城市的一点启示吧。

大皖新闻记者 方伟阳 朱春友 (图片来源于池州市委宣传部、池州市传媒中心或资料图片)

编辑 许大鹏

大皖新闻讯 “每当我不知所往,有一个想去的地方,我听说那个地方,像水墨画里的故乡……”

在音乐人陈雪燃2020年演绎的歌曲《池州》中,生态和旅游还是池州的首席IP,但我们欣喜地发现,这座江南城市的气质发生了肉眼可及的变化——无论是经济总量与“增速全省第二”的数据上,还是走一遭的亲身感受。

A·家门口“打螺丝”

初春的早晨,天亮得还有点迟。

7点10分,26岁的董银萍下楼了,买好早餐后走向附近的公交站台,几分钟后,她坐上了20路公交车。这辆车从池州市区驶往东部产业新城。

20分钟后,公交车开到经开区双龙路口站点,董银萍下了车,步行几分钟就到了安徽钜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在公司综合部办公室,董银萍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早晨8点到下午5点半,董银萍都在公司度过,“大家大多不回去,公司食堂有免费午餐。晚上偶尔加班,也会提供晚餐。”

半年前,董银萍还在南京工作。2017年大学毕业后,她在南京工作四五年。“父母希望我回来,毕竟离家近……”当然了,收入也是一项重要的考量因素,“算了一下账,其实家里还划算一些。”



不论是池州经开区,还是同属于池州东部产业新城的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池州高新区,像董银萍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安徽钜芯半导体科技公司员工有三百人,近两年来,通过“以工带工”、网络招聘等方式吸引了众多外地以及池州籍返乡人员加入。综合部主任章翠霞介绍说,“两到三成人员都是通过这些方式招来的,有一线操作工人,也有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

在本地论坛上,一些在池州开发区、高新区工作的年轻人自嘲说“打螺丝”,但说起收入时却透露了些许自豪。似乎在不经意间,人们发现经济园区的厂子变多了,人气也多了,还有人评价说“终于有了地级市的模样”,以至于还有人公开求问,“现在高新区厂子挺多的,投资几十万加盟一品牌奶茶店,能回本吗?”

开发区开家奶茶店赚钱有没有希望,不知道。但无数年轻人回来的开发区肯定大有希望。

B·世界是平的

从合肥向西南出发,大约两千公里之外,就是云南。南涧是云南西南部的一个县城,多火腿,李菊在这里开了一家土特产店。

如果时光倒退到十年前,李菊最多是一位日流水不过几百元的小店老板娘,而如今,她的店每一次直播切火腿,都有十万人在线观看。三四刀下去,就可以切出一块“99元三斤”的完整火腿。大皖新闻记者观察到,一次直播要持续一个半小时,一直切到大师傅两臂“报废”为止,不到三年时间,她卖了至少十几万斤火腿和腊排。

科技与通讯,以及交通、物流领域的巨大进步,造就了无数个“李菊”。这种时代洪流,如大河奔腾无人能挡。即时通讯工具和支付方式的革新让商家的获客变得格外简单,而交通和物流的便捷最终得以让相距千里的成交形成完整闭环。正如弗里德曼在畅销书《世界是平的》所说,诸如此类的进步,使世界上的人们可以空前地彼此接近……

当距离鸿沟不复存在,这种空间上的改变,也给很多人带来了机遇。人如是,城市亦然。

这种改变,催生了长三角“包邮区”的诞生。这个东至崇明,西至池州、六安,南到温州,北到徐州,面积超过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的41个城市,旅人一天可以实现往返,快递更是实现了“24小时必达”。很大程度上,大家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一些城市的优势正在丧失,一些城市得到了加持。

比如池州,到合肥高铁只需要74分钟,到南京75分钟,到杭州2小时,到上海也不过3小时。

一边是世界越来越平,一边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溢出日益加剧——机遇史无前例地摆到池州面前,也摆到了许许多多后发者面前。因为,池州和很多个“池州”一样,获得了一次洗牌的机会。

C·黑马和新赛道

很长时间以来,旅游和生态是池州的一个大IP。但一说到经济总量,就长期扮演了安徽这个大班级里面的“小透明”。

如今,“小透明”成了 “黑马”。

2021年,池州GDP首次突破1000亿,增速超过10%,位居全省第三。2022年,更是一“黑”到底,增速5.4%居全省第二,与第一名仅0.1%之差,在长三角包邮区41个城市当中,名列第三。

“变化,大家都看得见。精气神也不一样了。”池州市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和规划科科长忆炎感触很深,“和兄弟城市交流时聊及经济增速和发展势头,我们现在也常有自豪感。”

连续两年成绩优秀,这绝非偶然。除了基数较小之外,上进生池州还藏有哪些小秘密?

在池州市发改委的相关同志看来,这在当地已是公开的秘密——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有个共识:观察好形势,把握好机会,瞄准一条适合自己的新赛道,十年如一日一张蓝图画到底。

这条新赛道就是“产业强市”,准确说是在新兴产业上发力。

事情得从10年前说起。其时,承接沿海发达省份产业转移早已成为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半导体专家汪良恩带着团队回到家乡池州,于2012年10月创办了安徽安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十年来,池州半导体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全市现有半导体上下游企业90多家,产值达到222亿,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全产业链,更是成为安徽半导体产业 “一核一弧”战略布局中“弧”上的重要一环。

与半导体产业一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八大新兴产业犹如雨后春笋,呈方兴未艾之势。其中,新材料产业规模2022年更是突破500亿元。安徽宝镁轻合金项目2023年即将试投产,让池州人民大为期待,因为这是池州历史上首个投资过百亿的大项目。

产业强,则经济强。新兴产业的崛起,为当地发展带来无限活力。

1月29日的发布会上,池州市统计局局长曹宏宇就透露,池州经济在结构上持续优化,这当中,工业“压舱石”作用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6%。2022年,池州工业增速连续9个月居全省第1位,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3.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8.2%。

D·一以贯之“在赶路”

虽然经济增长“快”,经济结构“优”,但池州清醒地明白:在百舸争流的新赛道上,必须做孜孜不倦的赶路人。

首当其冲的是,经济总量规模还是偏小。

在1月31日召开的全市深化“一改两为”强化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强市大会上,市委书记方正说,总体来看,近些年池州发展保持了向上向好的态势,得益于产业强市不断推进、产业发展有力支撑;但经济总量规模偏小、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必须正视。

在他看来,赶路人池州必须一如既往做好产业文章,一以贯之推进产业强市……高质量发展核心在项目,拼经济关键是拼项目、抢项目。要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把今年作为项目建设年,全面打响有效投资攻坚战。

如何拼项目?如何留项目?摆在了决策者和执行者的面前。

池州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创造性地开展了“以商招商”——政府做好资源推介,支持商会协会举办行业峰会、企业沙龙等活动,通过对接发达地区商会协会,在更大范围嫁接资源、嵌入产业链供应链……

如今,这些尝试正在进入2.0版本。

1月31日的会议透露,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将要当好“头马”,市级党政领导每月外出招商不能少于1次,县区党政领导不能少于2次,园区领导不能少于3次。在营商环境方面,市政府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牵头的重点项目要素保障专班,及时有效解决卡点堵点。

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会议第二天,市长朱浩东就带领团队去浙江和江苏多市考察城市建设和开展招商活动;几天后,市委书记方正也两次带队外出考察招商。

昨日已成过去,新征程已悄然开始。

[记者手记]

星光不负赶路人

有钱、有闲、颜值高……这应当是一个城市最好的模样。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探究池州“上进”的原因,无疑就是审时度势,抓住世界扁平化、产业转移加速的有利时机,瞄准一条适合自己的新赛道,十来年如一日地跑下去。用池州市发改委相关领导的话说就是,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有个共识: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把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做起来。

正确选择+一以贯之地坚持,做到这一点,星光就不会辜负赶路人——这也是后发城市池州于经济发展探索中给其他后发城市的一点启示吧。

大皖新闻记者 方伟阳 朱春友 (图片来源于池州市委宣传部、池州市传媒中心或资料图片)

编辑 许大鹏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