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安徽的发展的确令人鼓舞”——《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23-01-14 08:57   安徽日报

“安徽的发展的确令人鼓舞”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上)

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和2022年工作。报告指出,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全省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在省委领导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成效显著,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亮点】

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摘要】

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经济实力实现重大跨越。全省域进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解读】

过去五年,我省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举全省之力打赢了脱贫攻坚战,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84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全省人民“不落一人”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全省生产总值连跨2个万亿元台阶,达到4.5万亿元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粮食产量稳定在800亿斤以上,跃升到全国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万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1千亿美元。安徽经济实现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转变。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切关怀下,安徽正式成为长三角一员,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位势显著提升。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成效显著,乡村全面振兴开局良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3984元增加到32600元左右,城镇新增就业347.7万人。基础教育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甲医院实现市域全覆盖,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相继建设。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500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420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总数均居全国第1位。

【亮点】

“三地一区”加快打造

【摘要】

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效。

【解读】

过去五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启动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落户安徽,已建在建拟建大科学装置12个。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核聚变等领域原创成果世界领先,动态存储芯片、制版光刻设备、制造EDA软件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区域创新能力从全国第10位跃升至第7位。

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6%,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在安徽制造。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50%,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寄托安徽人民千百年梦想的引江济淮工程通水通航。高铁里程居全国第1位,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所有乡镇通5G全面实现。

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显著,马钢集团与中国宝武成功重组,海螺集团、铜陵有色连续4年进入世界500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市场主体突破700万户、增长91.3%。安徽自贸试验区获批建设,大众安徽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建成,世界制造业大会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全省PM_2.5平均浓度从5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4.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71.9%提高到81.8%,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从71.7%提高到86.1%。林长制改革全国首创,新安江生态保护补偿模式全国推广。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成效显著,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阶段性成效,野生江豚逐嬉江面、东方白鹳展翅巢湖的景象生动再现。

【亮点】

2022年经济稳定向好

【摘要】

刚刚过去的2022年,我们积极稳妥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实现了经济稳定向好和社会大局稳定。

【解读】

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3.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2%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9.9%,粮食产量820.02亿斤、再创新高,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左右、6.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9.02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年度目标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

【亮点】

“一改两为”深入推进

【摘要】

扎实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稳经济”活动,全省“为企服务”平台收集办理企业诉求25.6万件、办结率98.7%。出台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金融助企等系列举措,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1276.9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20.62亿元。

【解读】

加强物流保通保畅,动态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应对历史罕见高温天气,扎实做好能源保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明显,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36.8%、居全国前列,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80%左右、高于全国40个百分点以上。实施“徽动消费”系列行动,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2.8倍,限额以上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8%以上。

【亮点】

打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新攻势

【摘要】

落实季末工作会议和季首重大项目开工制度,深化投资“赛马”、“管行业必须管投资”、多部门常态化要素会商等机制,全方位大抓投资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

【解读】

坚持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作为投资工作主抓手,建立覆盖十大新兴产业的主题基金和商协会,基本建成市场化、专业化招商力量体系,形成产业链招商主形态,推出场景招商新模式。通过招商引资,新开工5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56个、比上年增加51个,其中百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0个、比上年增加8个。

【亮点】

科技创新势能加快向发展动能转化

【摘要】

战略科技力量再添新军。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5%左右,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3.7件。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40%左右。

【解读】

为打造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推动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科大硅谷”启动运行。为培养“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挂牌成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900家左右,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滁州、安庆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人才队伍持续加强,115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新增高技能人才12.8万人。

【亮点】

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加快推进

【摘要】

一产“两强一增”成效显著。二产“提质扩量增效”成果丰硕。三产“锻长补短”扎实推进。

【解读】

建成高标准农田514.5万亩,“小田变大田”改造510.9万亩,选任科技特派员17229名,水稻种子出口全国第1,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万亿元,举办首届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大会,签约项目总投资669.7亿元。

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36户、总数突破2万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左右,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6家、总数居全国第7位。

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左右,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左右,快递业务量增长10%左右,蚌埠市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快建设,科大讯飞图聆晋级国家级双跨平台,羚羊工业互联网获评全国工业互联网年度最佳平台,入驻用户24.2万户、服务企业55.7万次。

【亮点】

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摘要】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完成,省交控、能源集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改革全面实施,千亿规模省级国资股权投资基金组建运营。深入开展万家企业资本市场业务培训,参训企业4.83万家。新增上市公司(含过会待发)30家,居全国第7位。

【解读】

成立省国有金融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组建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推行零基预算改革,压减预算支出项目482个,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实现重塑。全面推开“亩均论英雄”改革,“标准地”覆盖开发区总出让产业土地的86%。

推动出台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条例,联动创新区实现省域全覆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RCEP成员国进出口分别增长16%和10%。出色完成第七次“1+6”圆桌对话会、第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两大主场外交服务保障任务,开放大气的徽风皖韵在国际平台上魅力绽放。

【亮点】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摘要】

污染防治成效得到巩固,空气质量总体稳定向好,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4.8%,巢湖湖区蓝藻水华累计发生面积下降50.1%,整治农村黑臭水体826个。

【解读】

建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进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国内首座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投入运行,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647万千瓦。完成“三区三线”划定。新增人工造林34万亩,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

【亮点】

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摘要】

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投入财政资金920.7亿元实施20项民生实事和10项暖民心行动,群众满意度达91%。皖北地区9个县(区)群众喝上引调水。推出“53353”拓岗政策,开发就业岗位39.5万个,确保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有岗可上。

【解读】

创业安徽行动启动实施,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活动在皖举办。入选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5个。根据发展需要,实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撤销本专科专业点461个、新增270个。16个市传染病专科医院(院区)、61个县级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项目全面推进。退休人员养老金、居民基础养老金稳步提高,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得到提升。文化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果,《觉醒年代》等3部作品荣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亮点】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摘要】

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阅批群众来信制度,完善闭环跟踪落实机制,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达93.7%。

【解读】

推进地方金融风险攻坚,妥善处置村镇银行风险。“保交楼”专项行动取得重要进展。深入开展自建房、城镇燃气等专项治理,安全生产事故总量下降29.5%。气象、地震、防灾减灾工作得到加强。推行食品生产企业风险分级分类监管。持续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常态化机制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

【亮点】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摘要】

我们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优化思想方法、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把政府各项工作想透、说清、干实。

【解读】

坚持认识市场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利用市场规律、弥补市场失灵,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从全国第16位提升至第8位。

坚持在法治之下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保持100%。开展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行动,建立府院、府检联动机制,150件行政单位拖欠债务案件基本办结。

创新政府工作方式方法,运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改造政府工作流程,建立多部门协同、扁平化管理的重点工作推进机制。

坚持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更本质的作风,全面加强政府公务人员市场化专业化能力素质培养,使干部在新理念、新格局中谋划发展,在新路径、新方式下开展工作。

安徽日报记者 吴量亮

“安徽的发展一定更有看头”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下)

报告提出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任务。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关键时期。按照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部署,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靠创新驱动、招大引强厚植高质量发展动能,靠共同奋斗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建设更高质量的创新安徽、共进安徽、美丽安徽、开放安徽、幸福安徽。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报告指出,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重,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突出招大引强,突出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推动经济运行向稳向好。

【看点】

今后五年发展主要目标

【摘要】

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向7万亿元冲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万元以上,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全面增强,为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美好安徽奠定坚实基础。

【点击】

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新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共进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美丽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深化市场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开放,开放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幸福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

【看点】

着力扩大内需

【摘要】

紧紧抓住制造业投资不松手。适度超前推动基础设施投资。推动招大引强提速提质提效。不失时机恢复和扩大消费。

【点击】

把推进技术改造与产业整合重组、转换发展动能结合起来,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200项。把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与提升我省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区位优势结合起来,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推动一批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等重大项目建设。

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建立全省招大引强“赛马”激励机制,大力招引世界500强、全国制造业百强、行业隐形冠军、独角兽等企业。

扩容升级“徽动消费”行动,着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积极承接旅游消费释放,全面推进安徽旅游升级发展。通过供给创新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等新模式,支持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看点】

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效能

【摘要】

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和完善科技力量布局。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

【点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建10个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实验区。推进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后首次新学考工作。持续推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建立教育、产业、科研相衔接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权改革,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通过建设“科大硅谷”,发挥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合工大等高校院所作用,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要素。通过办好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养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为走好“科创+产业”路子提供支撑。通过建设羚羊工业互联网等平台,强化要素汇聚耦合,推动科技、产业、资本直通。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实施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00项。统筹建设产业研究院20家。启动全省应用场景一体化大市场建设,支持各市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创新平台。

突出高层次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依托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科创平台,广泛集聚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管”机制。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新增技能人才30万人。

【看点】

深化一产“两强一增”

【摘要】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推动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取得更大进展。突出产业支撑、改革赋能,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点击】

聚焦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亿亩以上、产量820亿斤以上。持续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库建设。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10万亩。开展农业精耕细作改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84%。加快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实施科技下乡、能人返乡、青年留乡、企业兴乡“四乡工程”。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落实,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

【看点】

深化二产“提质扩量增效”

【摘要】

推动优势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提升企业效益和品牌质量。大力发展建筑业。

【点击】

实施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新一轮三年规划,推进一批重大工程和专项。进一步完善十大新兴产业工作推进机制,强化产业组织功能,促进各产业集群在各市间的产业链协同,引导市县做大主导产业集群、完善产业生态。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向万亿元冲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产业突破5000亿元。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形成更多独门绝技。做大创新型中小企业“塔基”,做强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塔尖”。深化亩均效益评价,落实用地、用能、创新要素与亩均效益挂钩政策,全面推开占地5亩以上的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探索开展服务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深入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育“安徽工业精品”100个左右,争创“中国质量奖”。

【看点】

深化三产“锻长补短”

【摘要】

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流通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产业发展。

【点击】

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服务业。推进软件“一市一园”和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支持“制造+服务”模式创新。

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3万家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和改造。新增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0家,实现7000家以上企业与云资源深度对接,推广应用数字化软件服务包3万个以上。

支持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完善合肥陆港型、芜湖港口型、蚌埠生产服务型等国家物流枢纽功能,支持芜湖马鞍山打造江海联运中心。

【看点】

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

【摘要】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坚持不懈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增强要素市场活力。全面展开创业安徽建设。

【点击】

对标一流持续推出创优营商环境举措。健全常态化闭环式解决企业反映问题工作机制,做到企业诉求“一口收办”。实施企业提质降本行动。设立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引导资金,新增小微企业贷款2000亿元以上。推进企业上市“迎客松行动”计划,新增上市企业30家以上。高效运营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支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扩大市场化基金培育引进,构建更加繁茂的“基金丛林”。健全融资助企便民服务长效机制。

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为依托,以“制造+工业互联网+服务”为路径,实施“四新”经济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开展多种形式大众创业,实施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返乡人员创业工程。

【看点】

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摘要】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提升外贸规模质量。加快构建链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市场枢纽。

【点击】

利用外资是更高水平开放的关键抓手。创新利用外资模式,发挥境内外商协会、国际化产业基金等作用,用好长三角外资企业资源,加大与境外世界500强、行业龙头、隐形冠军等企业对接力度,提高外资招引精度和效率。以制造业利用外资为重点,围绕强链延链补链,精准引进一批外资项目。

实施万企百团出海行动。壮大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使用海外仓350个以上,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30%以上。系统建设枢纽型、市场化要素平台体系。全面提升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能级。扩容和完善商协会体系。

【看点】

推动区域协同共进、加快发展

【摘要】

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

【点击】

用好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协调机制,提质升级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加快建设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推动与沪苏浙产业链深度嵌入融合。协同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持续推进省际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重点面向沪苏浙的康养基地。促进各区域各领域与沪苏浙建立紧密型、互补型合作关系,深化皖北地区与沪苏浙城市间结对合作帮扶。

推进合肥都市圈提质升级,加快合六经济走廊、合淮产业走廊建设,启动建设合六(金安)市际合作园区。推动皖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引导推动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皖北绿色食品、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7条千亿级产业链建设;支持皖北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和县城建设,促进江淮运河在皖北更好发挥综合效益。发挥长江沿岸城市区位、交通、生态等优势,增强产业人口集聚能力,推进组团式发展。支持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推动六安市与上海市对口合作取得更大成效。高品质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整体联动推进生态型、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完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构建高品质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看点】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摘要】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生态屏障建设。

【点击】

建立健全全省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行单位能耗产出效益评价。推进风光装机倍增工程,加快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

开展消除重污染天气攻坚行动。建立江淮运河水质保障机制,实施淮河流域水质提升行动。加快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率达80%。

编制实施美丽安徽建设规划纲要。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高质量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支持黄山市创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看点】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摘要】

多举措稳定扩大就业。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提质升级。

【点击】

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强化稳增长与稳就业良性互动。把促进青年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

提升“一老一小”服务水平,启动失能老年人帮扶行动,新增托位7.5万个。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11.3万套,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7.7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000个以上。强化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引入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合作办医,加快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精心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实施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专项行动,支持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成为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桥头堡”。

动态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健全项目建设跟踪调度机制,持续提升工程质效,持续提升群众有感度、满意度。

【看点】

加强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摘要】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点击】

推进房地产开发项目逾期交房专项治理,全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开展安全生产“三个狠抓”专项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动城市生命线产业在全国市场加快布局,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升农贸市场、学校食堂等重点场所监管水平。纵深推进法治安徽、平安安徽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推深做实信访“四加”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解民忧清积案助基层”信访帮扶工作。

【看点】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摘要】

强化法治意识,自觉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强化系统思维,加快打造更智能更高效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强化担当精神和专业能力,全面提升斗争本领和履职水平。强化为民宗旨,坚守务实诚信、崇廉尚俭公仆本色。

【点击】

实施政府系统依法行政能力提升行动,建立违法行政行为预防和及时纠正长效机制。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推进利益相关群体参与公共政策制定。

深入推进以工业互联网思维改造政府工作流程,增强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完善部门间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信息共享联动机制,推进跨地域、跨部门、跨层级横向统筹和纵向协同。加快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以财政资金分配方式改革倒逼政府部门职能协同、行政资源高效配置。

深化政府公务人员专业化能力提升行动,提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倡导干什么学什么,善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平台的思维成事。尊重基层实践探索,推行典型引路工作方式,引导大家摆脱“老套路”、跳出“舒适区”。增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和保护机制,旗帜鲜明为改革创新者壮胆,为担当作为者撑腰。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化廉洁政府建设,持续深化“一改两为”。深入实施政府履约践诺行动,有约必履,有诺必践,说话算数。

安徽日报记者 吴量亮


“安徽的发展的确令人鼓舞”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上)

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和2022年工作。报告指出,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全省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在省委领导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成效显著,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亮点】

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摘要】

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经济实力实现重大跨越。全省域进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解读】

过去五年,我省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举全省之力打赢了脱贫攻坚战,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84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全省人民“不落一人”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全省生产总值连跨2个万亿元台阶,达到4.5万亿元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粮食产量稳定在800亿斤以上,跃升到全国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万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1千亿美元。安徽经济实现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转变。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切关怀下,安徽正式成为长三角一员,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位势显著提升。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成效显著,乡村全面振兴开局良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3984元增加到32600元左右,城镇新增就业347.7万人。基础教育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甲医院实现市域全覆盖,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相继建设。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500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420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总数均居全国第1位。

【亮点】

“三地一区”加快打造

【摘要】

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新兴产业聚集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效。

【解读】

过去五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启动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落户安徽,已建在建拟建大科学装置12个。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核聚变等领域原创成果世界领先,动态存储芯片、制版光刻设备、制造EDA软件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区域创新能力从全国第10位跃升至第7位。

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6%,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在安徽制造。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50%,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寄托安徽人民千百年梦想的引江济淮工程通水通航。高铁里程居全国第1位,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所有乡镇通5G全面实现。

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显著,马钢集团与中国宝武成功重组,海螺集团、铜陵有色连续4年进入世界500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市场主体突破700万户、增长91.3%。安徽自贸试验区获批建设,大众安徽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建成,世界制造业大会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全省PM_2.5平均浓度从5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4.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71.9%提高到81.8%,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从71.7%提高到86.1%。林长制改革全国首创,新安江生态保护补偿模式全国推广。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成效显著,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阶段性成效,野生江豚逐嬉江面、东方白鹳展翅巢湖的景象生动再现。

【亮点】

2022年经济稳定向好

【摘要】

刚刚过去的2022年,我们积极稳妥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实现了经济稳定向好和社会大局稳定。

【解读】

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3.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2%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9.9%,粮食产量820.02亿斤、再创新高,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左右、6.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9.02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年度目标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

【亮点】

“一改两为”深入推进

【摘要】

扎实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稳经济”活动,全省“为企服务”平台收集办理企业诉求25.6万件、办结率98.7%。出台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金融助企等系列举措,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1276.9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20.62亿元。

【解读】

加强物流保通保畅,动态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应对历史罕见高温天气,扎实做好能源保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明显,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36.8%、居全国前列,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80%左右、高于全国40个百分点以上。实施“徽动消费”系列行动,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2.8倍,限额以上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8%以上。

【亮点】

打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新攻势

【摘要】

落实季末工作会议和季首重大项目开工制度,深化投资“赛马”、“管行业必须管投资”、多部门常态化要素会商等机制,全方位大抓投资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

【解读】

坚持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作为投资工作主抓手,建立覆盖十大新兴产业的主题基金和商协会,基本建成市场化、专业化招商力量体系,形成产业链招商主形态,推出场景招商新模式。通过招商引资,新开工5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56个、比上年增加51个,其中百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0个、比上年增加8个。

【亮点】

科技创新势能加快向发展动能转化

【摘要】

战略科技力量再添新军。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5%左右,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3.7件。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40%左右。

【解读】

为打造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推动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科大硅谷”启动运行。为培养“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挂牌成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900家左右,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滁州、安庆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人才队伍持续加强,115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新增高技能人才12.8万人。

【亮点】

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加快推进

【摘要】

一产“两强一增”成效显著。二产“提质扩量增效”成果丰硕。三产“锻长补短”扎实推进。

【解读】

建成高标准农田514.5万亩,“小田变大田”改造510.9万亩,选任科技特派员17229名,水稻种子出口全国第1,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万亿元,举办首届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大会,签约项目总投资669.7亿元。

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36户、总数突破2万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左右,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6家、总数居全国第7位。

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左右,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左右,快递业务量增长10%左右,蚌埠市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快建设,科大讯飞图聆晋级国家级双跨平台,羚羊工业互联网获评全国工业互联网年度最佳平台,入驻用户24.2万户、服务企业55.7万次。

【亮点】

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摘要】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完成,省交控、能源集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改革全面实施,千亿规模省级国资股权投资基金组建运营。深入开展万家企业资本市场业务培训,参训企业4.83万家。新增上市公司(含过会待发)30家,居全国第7位。

【解读】

成立省国有金融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组建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推行零基预算改革,压减预算支出项目482个,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实现重塑。全面推开“亩均论英雄”改革,“标准地”覆盖开发区总出让产业土地的86%。

推动出台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条例,联动创新区实现省域全覆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RCEP成员国进出口分别增长16%和10%。出色完成第七次“1+6”圆桌对话会、第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两大主场外交服务保障任务,开放大气的徽风皖韵在国际平台上魅力绽放。

【亮点】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摘要】

污染防治成效得到巩固,空气质量总体稳定向好,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4.8%,巢湖湖区蓝藻水华累计发生面积下降50.1%,整治农村黑臭水体826个。

【解读】

建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进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国内首座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投入运行,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647万千瓦。完成“三区三线”划定。新增人工造林34万亩,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

【亮点】

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摘要】

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投入财政资金920.7亿元实施20项民生实事和10项暖民心行动,群众满意度达91%。皖北地区9个县(区)群众喝上引调水。推出“53353”拓岗政策,开发就业岗位39.5万个,确保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有岗可上。

【解读】

创业安徽行动启动实施,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活动在皖举办。入选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5个。根据发展需要,实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撤销本专科专业点461个、新增270个。16个市传染病专科医院(院区)、61个县级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项目全面推进。退休人员养老金、居民基础养老金稳步提高,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得到提升。文化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果,《觉醒年代》等3部作品荣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亮点】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摘要】

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阅批群众来信制度,完善闭环跟踪落实机制,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达93.7%。

【解读】

推进地方金融风险攻坚,妥善处置村镇银行风险。“保交楼”专项行动取得重要进展。深入开展自建房、城镇燃气等专项治理,安全生产事故总量下降29.5%。气象、地震、防灾减灾工作得到加强。推行食品生产企业风险分级分类监管。持续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常态化机制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

【亮点】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摘要】

我们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优化思想方法、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把政府各项工作想透、说清、干实。

【解读】

坚持认识市场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利用市场规律、弥补市场失灵,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从全国第16位提升至第8位。

坚持在法治之下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保持100%。开展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行动,建立府院、府检联动机制,150件行政单位拖欠债务案件基本办结。

创新政府工作方式方法,运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改造政府工作流程,建立多部门协同、扁平化管理的重点工作推进机制。

坚持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更本质的作风,全面加强政府公务人员市场化专业化能力素质培养,使干部在新理念、新格局中谋划发展,在新路径、新方式下开展工作。

安徽日报记者 吴量亮

“安徽的发展一定更有看头”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下)

报告提出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任务。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关键时期。按照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部署,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靠创新驱动、招大引强厚植高质量发展动能,靠共同奋斗促进共同富裕,加快建设更高质量的创新安徽、共进安徽、美丽安徽、开放安徽、幸福安徽。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报告指出,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重,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突出招大引强,突出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推动经济运行向稳向好。

【看点】

今后五年发展主要目标

【摘要】

到2027年,全省经济总量向7万亿元冲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万元以上,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全面增强,为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美好安徽奠定坚实基础。

【点击】

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新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共进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美丽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深化市场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开放,开放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幸福安徽建设取得新突破。

【看点】

着力扩大内需

【摘要】

紧紧抓住制造业投资不松手。适度超前推动基础设施投资。推动招大引强提速提质提效。不失时机恢复和扩大消费。

【点击】

把推进技术改造与产业整合重组、转换发展动能结合起来,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200项。把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与提升我省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区位优势结合起来,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推动一批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等重大项目建设。

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建立全省招大引强“赛马”激励机制,大力招引世界500强、全国制造业百强、行业隐形冠军、独角兽等企业。

扩容升级“徽动消费”行动,着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积极承接旅游消费释放,全面推进安徽旅游升级发展。通过供给创新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等新模式,支持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看点】

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效能

【摘要】

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和完善科技力量布局。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

【点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建10个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实验区。推进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后首次新学考工作。持续推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建立教育、产业、科研相衔接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权改革,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通过建设“科大硅谷”,发挥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合工大等高校院所作用,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要素。通过办好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培养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为走好“科创+产业”路子提供支撑。通过建设羚羊工业互联网等平台,强化要素汇聚耦合,推动科技、产业、资本直通。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实施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00项。统筹建设产业研究院20家。启动全省应用场景一体化大市场建设,支持各市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创新平台。

突出高层次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依托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科创平台,广泛集聚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引育留用管”机制。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新增技能人才30万人。

【看点】

深化一产“两强一增”

【摘要】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推动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取得更大进展。突出产业支撑、改革赋能,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点击】

聚焦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亿亩以上、产量820亿斤以上。持续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库建设。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10万亩。开展农业精耕细作改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84%。加快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实施科技下乡、能人返乡、青年留乡、企业兴乡“四乡工程”。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落实,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

【看点】

深化二产“提质扩量增效”

【摘要】

推动优势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提升企业效益和品牌质量。大力发展建筑业。

【点击】

实施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新一轮三年规划,推进一批重大工程和专项。进一步完善十大新兴产业工作推进机制,强化产业组织功能,促进各产业集群在各市间的产业链协同,引导市县做大主导产业集群、完善产业生态。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向万亿元冲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产业突破5000亿元。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形成更多独门绝技。做大创新型中小企业“塔基”,做强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塔尖”。深化亩均效益评价,落实用地、用能、创新要素与亩均效益挂钩政策,全面推开占地5亩以上的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探索开展服务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深入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育“安徽工业精品”100个左右,争创“中国质量奖”。

【看点】

深化三产“锻长补短”

【摘要】

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流通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产业发展。

【点击】

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服务业。推进软件“一市一园”和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支持“制造+服务”模式创新。

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3万家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和改造。新增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0家,实现7000家以上企业与云资源深度对接,推广应用数字化软件服务包3万个以上。

支持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完善合肥陆港型、芜湖港口型、蚌埠生产服务型等国家物流枢纽功能,支持芜湖马鞍山打造江海联运中心。

【看点】

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

【摘要】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坚持不懈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增强要素市场活力。全面展开创业安徽建设。

【点击】

对标一流持续推出创优营商环境举措。健全常态化闭环式解决企业反映问题工作机制,做到企业诉求“一口收办”。实施企业提质降本行动。设立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引导资金,新增小微企业贷款2000亿元以上。推进企业上市“迎客松行动”计划,新增上市企业30家以上。高效运营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支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扩大市场化基金培育引进,构建更加繁茂的“基金丛林”。健全融资助企便民服务长效机制。

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为依托,以“制造+工业互联网+服务”为路径,实施“四新”经济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开展多种形式大众创业,实施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返乡人员创业工程。

【看点】

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摘要】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提升外贸规模质量。加快构建链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市场枢纽。

【点击】

利用外资是更高水平开放的关键抓手。创新利用外资模式,发挥境内外商协会、国际化产业基金等作用,用好长三角外资企业资源,加大与境外世界500强、行业龙头、隐形冠军等企业对接力度,提高外资招引精度和效率。以制造业利用外资为重点,围绕强链延链补链,精准引进一批外资项目。

实施万企百团出海行动。壮大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使用海外仓350个以上,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30%以上。系统建设枢纽型、市场化要素平台体系。全面提升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能级。扩容和完善商协会体系。

【看点】

推动区域协同共进、加快发展

【摘要】

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

【点击】

用好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协调机制,提质升级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加快建设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推动与沪苏浙产业链深度嵌入融合。协同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持续推进省际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重点面向沪苏浙的康养基地。促进各区域各领域与沪苏浙建立紧密型、互补型合作关系,深化皖北地区与沪苏浙城市间结对合作帮扶。

推进合肥都市圈提质升级,加快合六经济走廊、合淮产业走廊建设,启动建设合六(金安)市际合作园区。推动皖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引导推动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皖北绿色食品、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7条千亿级产业链建设;支持皖北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和县城建设,促进江淮运河在皖北更好发挥综合效益。发挥长江沿岸城市区位、交通、生态等优势,增强产业人口集聚能力,推进组团式发展。支持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推动六安市与上海市对口合作取得更大成效。高品质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整体联动推进生态型、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完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构建高品质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看点】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摘要】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生态屏障建设。

【点击】

建立健全全省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行单位能耗产出效益评价。推进风光装机倍增工程,加快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

开展消除重污染天气攻坚行动。建立江淮运河水质保障机制,实施淮河流域水质提升行动。加快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率达80%。

编制实施美丽安徽建设规划纲要。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高质量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支持黄山市创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看点】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摘要】

多举措稳定扩大就业。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提质升级。

【点击】

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强化稳增长与稳就业良性互动。把促进青年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

提升“一老一小”服务水平,启动失能老年人帮扶行动,新增托位7.5万个。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11.3万套,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7.7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000个以上。强化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引入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合作办医,加快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精心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实施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专项行动,支持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成为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桥头堡”。

动态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健全项目建设跟踪调度机制,持续提升工程质效,持续提升群众有感度、满意度。

【看点】

加强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摘要】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点击】

推进房地产开发项目逾期交房专项治理,全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开展安全生产“三个狠抓”专项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动城市生命线产业在全国市场加快布局,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升农贸市场、学校食堂等重点场所监管水平。纵深推进法治安徽、平安安徽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推深做实信访“四加”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解民忧清积案助基层”信访帮扶工作。

【看点】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摘要】

强化法治意识,自觉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强化系统思维,加快打造更智能更高效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强化担当精神和专业能力,全面提升斗争本领和履职水平。强化为民宗旨,坚守务实诚信、崇廉尚俭公仆本色。

【点击】

实施政府系统依法行政能力提升行动,建立违法行政行为预防和及时纠正长效机制。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推进利益相关群体参与公共政策制定。

深入推进以工业互联网思维改造政府工作流程,增强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完善部门间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信息共享联动机制,推进跨地域、跨部门、跨层级横向统筹和纵向协同。加快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以财政资金分配方式改革倒逼政府部门职能协同、行政资源高效配置。

深化政府公务人员专业化能力提升行动,提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倡导干什么学什么,善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平台的思维成事。尊重基层实践探索,推行典型引路工作方式,引导大家摆脱“老套路”、跳出“舒适区”。增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和保护机制,旗帜鲜明为改革创新者壮胆,为担当作为者撑腰。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化廉洁政府建设,持续深化“一改两为”。深入实施政府履约践诺行动,有约必履,有诺必践,说话算数。

安徽日报记者 吴量亮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