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每天的花销和收入,不管事无巨细都要记上一笔账。一年365天,这是记账户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记者从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获悉,目前安徽省有17390户记账户在完成这个工作。他们的工作是怎样的?从事记账工作给他们带来了什么?1月9日,大皖新闻记者走近合肥市几户记账户,通过他们的故事,也许可以对这份琐碎而重要的工作有所了解。
记账户许红 :记账后我更加会过日子了
许红在合肥市一家物业公司上班,爱人在一家电器公司就业,女儿已经上高中。2年前,许红被选聘为记账户。刚听到这个陌生的名词,许红还有点蒙。后来,家里所在的杏林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手把手教,许红很快就驾轻就熟了。“现在每天晚上,把家里事都安排妥当后,我就拿出手机来记账,前后不过半个小时就搞定了。”由于许红平时日用品和买菜都是在手机上进行,单价和花费的钱数都有记录,因此非常方便,就在两个APP之间来回倒腾,不过半个小时就能搞定。
记账户许红在向记者演示,如何在手机上操作记账。
说起记账对自己的影响,许红笑称自己以前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以前从来没有过记账习惯不说,买东西时也不大问价格。现在,许红买东西时会下意识问一下单价,比较一下性价比。此外,记账以后每个月许红会把当月的账单调出来,看一看这个月的花销。有时候会根据花销情况,对以后的消费进行一些简单的调整。“记账以后,感觉自己更会过日子了。”许红表示。
记账户代后梅:希望上大学的儿子也有记账习惯
代后梅和老公都在上班,儿子2022年考上了一所大学。2022年底,代后梅被选聘为记账户。儿子上大学好不容易腾出空间,又被这个事情给填满了。
以前从没有过记账习惯的代后梅,开始为把每天的日常花销变成数字而烦恼,“刚开始有点蒙,到现在记账两个多月,才算刚刚进入正轨。”两个多月的记账生活,让代后梅感觉到记账带来的好处是,让生活条理化和规律化。
因为疫情原因,上大学的孩子还没到校,不算真正开始自己的独立生活。代后梅表示,在孩子进入大学校园后,希望他也能有这样一个习惯。“可能并不需要一笔笔记下来,但是每天花费多少,买了哪些东西,要有个大致的回顾。”
记账户张献影: 曾多次打退堂鼓
去年底刚刚成为记账户的张献影大姐,在说起这两个月的生活时表示,“我不止一次打过退堂鼓。”
张献影已退休,老伴在合肥市一家著名的实验室上班,老两口带着上初中的孙子一块生活。在接到被选聘为记账户的通知时,张献影有些抵触。“当时主要是怕自己岁数大了,记忆力不行,怕干不好。”社区的工作人员上门几次三番做工作,张献影就答应了。
张献影说,记账对她来说既是一份工作,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张献影渐渐找到了门道。做了几天后,因为疫情原因,孙子在家要打卡、上网课、做作业,经常问张献影要手机。再加上,张献影晚上记账时,上午买的东西,花了多少钱呢?张献影有时想半天也没有头绪。这时,孙子来要手机,正在懊恼的张献影会没好气地让孩子去找爷爷,为此,老伴也开始不耐烦起来,“你做这个事情干什么?”就这样,张献影又一次萌生了打退堂鼓的想法。
合肥市蜀山区的工作人员再次找张献影谈,“咱们记下的这一笔笔数字,都将被提交给相关部门,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随后,蜀山区统计局将一份荣誉证书颁发给了张献影。
张献影每天认真记下一笔笔开支和收入,她的认真渐渐感染了家人,也开始理解这个工作背后的意义。有时,孙子来要手机,会提醒一下,“奶奶,您今天的账记了没有?”通过这个事情,张献影也感觉到,孙子长大了。
感悟:记账让我们重温生活中的美好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居民收支调查处处长邓炜炜告诉大皖新闻记者,目前安徽省地方选聘的记账户一共有17390户,另外还有2000多名辅助调查员。“记账户每5年会更新一次,2022年底刚刚完成一批老户更新。”
对于记账户来说,朋友圈也有可能被这项重要的工作占领。
对于记者想采访目前仍用纸质记账方式的记账户的想法,合肥调查队住户调查处处长汤旭东介绍,目前大多数记账户已经通过手机完成,“大约只有20%不到的记账户,还采用纸质记账,主要在农村地区,城市基本上都是手机完成了。”
像这样的纸质记账方式已经越来越少了。
如何让新的记账户尽早进入状态,从安徽调查总队到社区,工作人员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合肥市蜀山区统计普查中心主任凌敏介绍,几年前一位记账户的感悟,让她到现在都铭记在心。
那位贾女士刚开始进入记账户时,是在忐忑中,开启了一种新的生活模式。坚持下来后,她慢慢地发现了很多美好。贾女士回忆,那个时候一家人坐在一起慢慢回想一笔一笔的支出,是非常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一家人一起回想的不仅仅是一笔一笔花费,而且也是一个个的生活场景:吃饭、逛街、超市、辅导班。慢慢地悟到,原来生活也是需要回味的。走得快了,往往会忽视曾经的经历。
凌敏将贾女士这个感悟打印了下来,在以老带新的分享会上提供给新的记账户,收效非常好。一位新记账户这样表示,“记账,让我们又重温生活中的点点美好。”
大皖新闻记者 赵明玉 摄影报道
编辑 陶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