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吴卫东是一位退休老人,为让红色革命历史故事永传承,他为太湖县北中镇北桐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爬山涉水搜史料,争取资金修遗址,义务宣讲红色史,忙并快乐着。
爬山涉水搜史料
皖西南大别山区太湖县北中镇,地处安徽与湖北省相邻,其辖区桐山、将军山山峰高过千余米,这里的山山水水见证了当年的战斗故事。吴氏宗祠一一这座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古宅,于1931年10月在红四军的组建下,成为了太湖县历史上最早建立的红色政权北桐区苏维埃政府驻地。、
吴卫东,这位吴氏宗祠后裔,刚从教育界退休后便担起了北桐区苏维埃政府红色故事义务宣讲员,据他介绍:小时候,他常常听父亲及村里老人讲述吴氏宗祠及老一辈革命先烈闹革命的故事,从此,北桐区苏维埃政府的革命历史故事自小就扎根在他的心灵深处。在他的脑海里,革命先辈为了革命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信仰、勇敢顽强、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使他倍受鼓舞,从小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做贡献的人才。
在他曾任家乡玉珠中学、莲花中学校长时,太湖县教育局曾经要求学校要编辑地方教材,让学生接受地方历史教育。为此,他与学校教研组的老师们翻山越岭访问乡村老人,搜集编写资料。把北桐区苏维埃政府这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编写成资料作为教材,先后搜集整理了《革命烈士吴生禅的故事》和《穷人歌》等一大批史料,使之成为了北中镇教育学生的红色历史教材。
退休后,吴卫东为了搜集整理更多的北桐区苏维埃政府及红军革命史料,他常常穿梭在乡村里,找那些八旬以上的老人,请他们回忆当年红军在北中辖区的革命故事。炎夏,他背上水壶,带上干粮翻山越岭寻访当年红军足迹;寒冬,他拄上木拐翻爬山坡沟壑核实红军战斗场地。为了寻找红军在北桐苏区牺牲的烈士名单,他多次去湖北省英山县找人找单位查找资料。刚开始,对方因他非公派不愿理睬,后来被他数次上门的真诚情感所打动,看到数十名北桐苏区牺牲的烈士名单,吴卫东泪流满面,他终于把这些烈士的英名迎回到他们曾经战斗之地北桐区苏维埃政府驻地吴氏宗祠,让世世代代后人瞻仰。
争取资金修遗址
北桐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吴氏宗祠历经沧桑数百年,因年久失修而破烂不堪,随时有面临倒塌的危险,红色资源眼看毁于一旦,吴卫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与妻子及两个女儿商量,自筹资金5600元购买木料、砖瓦、请来匠人抢救修复宗祠上重大厅。同时,吴卫东向镇里及县里领导反映,呼吁申请当地政府对这一红色历史遗迹进行修复保护。
镇里及县里相关领导了解吴氏宗祠情况后,及时派人前往探查吴氏宗祠苏维埃旧址,并指派吴卫东协助村、镇起草《北桐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修复的报告和计划书》及《关于要求解决北桐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修复资金的报告》上报县委县政府及抄送县文旅体局。2019年9月份太湖县人民政府立项修复吴氏宗祠红色革命旧址上下大厅和北厢房,立项资金680余万元。由于宗祠南厢房大部分已完全倒塌,没有安排在修复项目之内,吴卫东出于对红色资然的保护意识,为保留部分没有倒塌的梁柱和雕花榫卯梁架,他再一次自费请工匠进行维修翻盖。在修复过程中,为了旧址修旧如旧,吴卫东竭尽全能做好施工方施工环境的护航人,力争旧址基业稳固,为搜集老式青砖及立柱石墩,他骑着三轮车穿乡走户进行收购,以确保墙体保持原徽派建筑风格。
2020年6月,北中镇新一届党委、政府领导来到旧址参观,吴卫东恳请镇领导进一步完善北桐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的配套设施,在旧址南面拆除原废旧村址,建造红色文化广场,建议得到镇党委、镇政府的认可。随后,他积极参与村两委的房屋拆除和地皮征收的协调工作,一起参加群众协调会,红色文化广场的扩建工作终于取得圆满成功。
义务宣讲红色史
在北中镇党委、政府的指派下,吴卫东自2018年至2022年间,潜心搜集查阅北桐区苏维埃政府革命历程的相关资料,来往如相邻的湖北省英山县乡村走访年长老人讲述记忆中的北桐区苏维埃革命故事,抢救性挖掘这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并整理、编辑了北桐区苏维埃政府革命历程的红色文化长廊展版。
如今,北桐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初具规模,现已成为安庆市党史教育基地和安庆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成为了安庆师范大学党史研究基地。原安庆市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安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晓和多次带领安庆师范大学党委、团委来旧址参观学习,现场吴卫东进行了红色历史宣讲。这些年,全国各地不少的游客走进北中,均慕名前往吴氏宗祠苏维埃政府旧址考察。吴卫东都会义务讲解宣传红色革命故事。
吴卫东义务承担了北桐区苏维埃政府革命历史讲解员的职责,先后百余次为全国各地来参观的机关团队人群进行义务讲解,为宣传红色文化尽心尽力。
吴卫东很自豪地说:“能够有机会把太湖县历史上第一个创建的红色政权,可歌可泣的历史宣传出去,能够把红色教育扎根到人民群众的心目之中,我内心感到莫大的荣幸!我一定以一名共产党员职责所在,义无反顾地当好北桐区红色苏维埃义务宣讲员。”
现如今,吴卫东最大的心愿就是要将散落民间的北桐区苏维埃红军战斗用过的大刀、长矛、枪支器械等等历史文物收集起来,供参观的人民群众瞻仰。
宋海明 大皖新闻记者 蒋六乔
编辑 许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