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凌晨5点起床,每天投喂四轮,江豚饲养员张八斤17年来风雨无阻,以至于江豚听到他的脚步声便会欢快地游过来。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稳步推进,迁地保护的江豚数量已经增长到 11头。日前,记者来到这个位于铜陵市大通镇和悦洲与铁板洲之间夹江上的保护区,探寻长江标志性物种江豚迁地保护之道。
饲养员
把江豚当成自家孩子养
11月25日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记者便乘渡轮横渡长江,前往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希望赶上当天江豚的第一轮喂食。
“我5点钟就起来了,先把鱼处理一下。”早上6点多,江边太阳初升,江豚饲养员张八斤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记者跟随他来到保护区的饵料室,看到刚送来的新鲜江鱼正在浸泡消毒,待时间一到就装桶拿去投喂江豚。江豚每天投喂四轮,早上 6 点到 7 点之间是第一轮,其他三轮分别安排在上午10点、下午2点与4点。
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饲养员张师傅投喂江豚。
“它们已经在等我了。”在夹江半自然水域里,生活着11头江豚。听到张师傅的脚步声由远及近,这群圆滚滚的江豚迅速向喂食台聚集,翻滚嬉闹,不时跃出水面喷水换气。
“11头都来了,这头是去年刚生的小豚,那头是最老的,有 20 多岁了。”站在 4 米高的喂食台上,张师傅对江豚如数家珍。在记者眼里,这些江豚长得都一样。但张师傅扫一眼就知道江豚的数量,并根据皮肤的纹理、个头的大小等特征区分它们,通过观察吃食状态判断它们的身体状况。
初冬气温适宜,江豚的状态都不错。22斤小鱼20分钟左右全部喂完,张师傅也心情大好。他把空桶在栏杆上敲了三下,江豚仿佛心领神会四散而去。张师傅收拾了一下,准备去和悦洲上的家里做早饭吃,然后进行上午的第二轮投喂。
过去17年,张师傅不论刮风下雨,几乎一天不落地照料着保护区的江豚。每年冬天,他的脸都会因为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被冻伤。
“(这个工作)离不开人,喂时间长了也有感情了,就把它们当成自家小孩子,做不好心里就有个疙瘩。”他说。
沿着江边回家,不时可见江豚露头。张师傅告诉记者,它们可能在捕食。除了每天定时投喂,保护区每年还会投放2万多斤鱼苗。这么做的目的是保持江豚的野性,希望它们有一天可以真正回到野生环境中生存。
管理者
让保护区成为江豚乐园
除了饲养员张师傅,保护区还有一群科研和管理工作者奋战在江豚守护工作一线。上午8点左右,随着另一艘渡轮靠岸,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室主任张西斌和同事也来到保护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靠岸后,他们首先对夹江沿线进行巡护,查看江面上是否有漂浮物,防止江豚误吞或者被缠绕。一圈走下来,往往要花费1个多小时。到了投喂时间,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到现场,观测水温水质,了解江豚的健康状况。
记者注意到,张西斌办公室里有一本厚厚的和悦洲基地当值记录本。每天,值班人员都要记录下江豚行为情况、水质监测情况以及饵料鱼投喂等信息,形成档案。
“叶绿素高了,水体就会产生富营养化,不利于江豚的生长。”监测中一旦发现水质异常,保护区就会根据情况投放一些水质改良剂。
科研室的专家们最担心的是江豚生病,所以他们通过科学监测,多举措做好预防工作——在水质监测、饵料鱼消毒、江豚投喂方面下功夫,及时诊断江豚是否有皮肤或消化道问题并进行早期干预,让保护区成为“微笑天使”的乐园。
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属濒危物种,目前长江流域野生江豚仅有千余头。2001 年,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长江铜陵段活捕4头江豚,置于夹江半自然水域饲养繁殖,构建起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繁殖种群。这些年,保护区已成功繁育7头江豚,迁地保护的江豚数量达到11头。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殷文格告诉记者,多年来,特别是《长江保护法》实施以来,保护区加强就地保护,探索迁地保护,努力提高江豚存活率,致力打造国家级示范保护区,
“未来十年,希望通过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人工管护条件下的江豚自然繁殖,让保护区的江豚达到30头左右。”
大皖新闻记者 陈牧 张楠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