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8月25日,大皖新闻记者从安徽省委宣传部召开的“安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安徽从长三角的“旁听生”变成了“插班生”再到“正式生”,在科创、产业、生态、开放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同时也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便利,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安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优秀的资源禀赋,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安徽携手沪苏浙,共同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在重大创新平台的建设上,与沪苏浙共同推动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推进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与沪苏浙相关单位加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大科学装置关键零部件联合研制。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合肥、上海张江“两心”同创。
与此同时,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高水平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五大研究院,布局建设12个大科学装置,构建世界一流大科学装置集群,谋划建设“科大硅谷”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1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750.2亿元,增长25.6%,发明专利授权量1.29万件,增长12.6%,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5.9万件,增长23.3%。
上半年沪苏浙在皖投资继续增长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十年间,安徽充分发挥产业特色鲜明优势,与沪苏浙共同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其中,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服务业锻长补短全面推进,今年夏粮产量居全国第3位,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均居长三角第1位。
同时,聚焦十大新兴产业推进“双招双引”,上半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3058个,实际到位资金5243.8亿元、增长23.1%,占全省比重57.4%、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
安徽还与沪苏浙打造产业合作载体,提质升级皖北集聚区“6+2+N”产业承接平台,牵头壮大G60科创走廊5个产业联盟和6个示范园区,首批18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安徽经济总量占长三角比重达到16.21%,分别比2018年和2020年同期提高2个和0.36个百分点。
结对帮扶欠发达地区将提速
欠发达区域如何跟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介绍,一方面,我省系统制定皖北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及系列配套政策,出台皖北“新十条”,启动皖北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
在结对帮扶方面,上海闵行与淮南、上海松江与六安、上海奉贤与亳州、南京与滁州、杭州与宿州、宁波与蚌埠已分别印发结对城市帮扶方案。
另一方面,持续推进皖西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速增效,出台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十四五”振兴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省市联动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对外联通通道工程,金安通用机场开工,岳武高速东延线、德上高速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陈军透露,下一步,安徽将继续聚焦不断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推深做实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全面推进六安与上海对口合作等。
长江大保护共筑生态屏障
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十年来,安徽聚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空气、水环境质量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让百姓感受到更多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34.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4.6%,地表水总体水质优良比例83.5%,劣Ⅴ类断面比例为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超90%。
此外,安徽还携手沪苏浙,坚持共抓大保护,共同筑牢区域生态屏障。2021年,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提高到92.7%,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持续推进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新安江黄山段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水质优良比例始终保持100%,每年向浙江送去70亿立方米好水。
特别是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水生生物资源恢复趋好,长江刀鲚资源密度显著上升,安庆段江豚种群数量由2015年130头左右上升到2021年200头左右,巢湖已成为东方白鹳的稳定越冬点。
百姓共享更多优质医疗资源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来,医疗资源共享,民生短板补齐,让百姓更有获得感。
记者了解到,沪苏浙皖从医疗服务均质发展、公共卫生一体化、中医药创新、健康科技创新、健康信息互联互通、综合执法监督联动协调等六个方面整体推进一体化发展,搭建医疗资源共享平台。
同时,积极对接沪苏浙高水平医院,与省内高水平医院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儿童、创伤区域医疗中心预计今年年底具备试运营条件,复旦儿科医院在我省现已开展100项新技术新项目,上海六院开通了“省立医院—上海六院”创伤直通车系列论坛。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计划今年10月底前开工建设,浙大二院派驻12名医务和行政骨干开设浙大二院门诊专区。国家中医、消化系统癌症区域医疗中心正在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第四批项目名单,此外在妇产、精神、眼耳鼻喉等领域也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此外,职工医保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通道全面开通,身份证、驾驶证等37类高频电子证照互认通用,138个应用场景实现“一网通办”。
张云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编辑 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