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共话长三角一体化|沪苏浙皖四地专家共话长三角加快经济恢复与重振

©原创 2022-08-17 16:08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面对疫情的影响和挑战,长三角地区如何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安晚报、新民晚报、扬子晚报、钱江晚报采访四地专家学者,共同建言献策。

创新优势转为产业优势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庆建议,通过科创赋能,加快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

把上海的创新优势,变成面向内循环的产业和经济优势。上海及长三角的技术在中西部地区拥有很大市场,未来长三角国创中心更大的机会可能在国内更广阔的地区。

以系统的政策供给和制度创新,赋能长三角技术创新和发展。长三角国创中心要从全国范围构建一个集创新资源、研发载体和产业需求于一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征集产业的技术需求,特别是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的技术难题,为上海打造研发产业提供市场和订单。

创新人才集聚长三角,长三角才有未来。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继续吸引优秀的创新人才集聚。虽说道路很长,但一定要坚定做好人才引进这件事。

补链畅链带动产业集群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柳建议,现阶段稳经济、促发展是长三角当务之急的重任。

“长三角地区要深度推进合作。建立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确保交通物流和产业链的通畅,尤其聚焦长三角优势产业,以及对供应链有突出影响的产业。”陈柳表示。

保持和提升创新能力,不能只看短期数据,还要重视发展的长期“土壤”。在稳经济的同时,保持和提升创新能力不容忽视,上海是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创新源头,要实现长期发展,需保证创新的要素、资源无“梗阻”。

让上海的创新辐射带动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发展。形成长三角经济发展利益共享集群,例如一些以科研为主导的初创企业,在上海张江有一间实验室做研发,在产业化过程中可将生产线建在苏浙皖,实现多方共赢。

破壁除障激发市场活力

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副主委、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指出,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是法律制度规范、市场体系建设和政府公共服务三方面的一体化。

“制度一体化是保障规范和促进长三角一体化重要的基础。”范柏乃说,市场一体化——长三角的市场不能是分割的,要通过物流、信息流的充分流动,形成一个区域的大市场。哪里市场需求多,资源、人才就可能往哪个地方流动。公共服务一体化——这是未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构建大市场实现一体化。

疫情防控是经济增长的最大变数,也是稳定经济大盘必须解决的问题。疫情防控措施要杜绝加码现象,只有实现了正常出行,才能保障人员、物资、资金、信息的顺畅流动,而这些恰恰是企业发展最基本的要素。

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应对疫情挑战,我们首先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加快经济恢复重振。”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秘书长徐甲甲直言: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上海、杭州、合肥、苏州等城市均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沪浙苏皖更是协同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具备良好的政策支持、产业环境、人才优势、丰富的应用场景等,长三角具备人工智能深度落地的土壤,目前人工智能发展水平提升迅速。

徐甲甲认为,应依托产业链联盟等重要平台,推进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互动机制,最大限度破解行政区划的障碍,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吸引创新资源在区域内转移转化。

建立政策互动机制,推动长三角各省市根据各自功能和任务调整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并互相对接统一,积极争取示范试点政策在长三角重点区域内叠加发力或推广借鉴。建立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建立长三角科技专家库、信息资源库、科研数据库及大型实验仪器设备、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开放共享共建机制。建立市场开放机制,建立长三角统一的技术交易市场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服务)采购平台。

新安晚报记者 陈牧 叶晓 刘旸 新民晚报记者 吕倩雯 毛丽君 扬子晚报记者 刘丽媛 见习记者 梅方滢 钱江晚报记者 朱丽珍 采写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面对疫情的影响和挑战,长三角地区如何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安晚报、新民晚报、扬子晚报、钱江晚报采访四地专家学者,共同建言献策。

创新优势转为产业优势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庆建议,通过科创赋能,加快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

把上海的创新优势,变成面向内循环的产业和经济优势。上海及长三角的技术在中西部地区拥有很大市场,未来长三角国创中心更大的机会可能在国内更广阔的地区。

以系统的政策供给和制度创新,赋能长三角技术创新和发展。长三角国创中心要从全国范围构建一个集创新资源、研发载体和产业需求于一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征集产业的技术需求,特别是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的技术难题,为上海打造研发产业提供市场和订单。

创新人才集聚长三角,长三角才有未来。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继续吸引优秀的创新人才集聚。虽说道路很长,但一定要坚定做好人才引进这件事。

补链畅链带动产业集群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柳建议,现阶段稳经济、促发展是长三角当务之急的重任。

“长三角地区要深度推进合作。建立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确保交通物流和产业链的通畅,尤其聚焦长三角优势产业,以及对供应链有突出影响的产业。”陈柳表示。

保持和提升创新能力,不能只看短期数据,还要重视发展的长期“土壤”。在稳经济的同时,保持和提升创新能力不容忽视,上海是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创新源头,要实现长期发展,需保证创新的要素、资源无“梗阻”。

让上海的创新辐射带动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发展。形成长三角经济发展利益共享集群,例如一些以科研为主导的初创企业,在上海张江有一间实验室做研发,在产业化过程中可将生产线建在苏浙皖,实现多方共赢。

破壁除障激发市场活力

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副主委、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指出,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是法律制度规范、市场体系建设和政府公共服务三方面的一体化。

“制度一体化是保障规范和促进长三角一体化重要的基础。”范柏乃说,市场一体化——长三角的市场不能是分割的,要通过物流、信息流的充分流动,形成一个区域的大市场。哪里市场需求多,资源、人才就可能往哪个地方流动。公共服务一体化——这是未来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构建大市场实现一体化。

疫情防控是经济增长的最大变数,也是稳定经济大盘必须解决的问题。疫情防控措施要杜绝加码现象,只有实现了正常出行,才能保障人员、物资、资金、信息的顺畅流动,而这些恰恰是企业发展最基本的要素。

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应对疫情挑战,我们首先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加快经济恢复重振。”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秘书长徐甲甲直言: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上海、杭州、合肥、苏州等城市均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沪浙苏皖更是协同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具备良好的政策支持、产业环境、人才优势、丰富的应用场景等,长三角具备人工智能深度落地的土壤,目前人工智能发展水平提升迅速。

徐甲甲认为,应依托产业链联盟等重要平台,推进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互动机制,最大限度破解行政区划的障碍,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吸引创新资源在区域内转移转化。

建立政策互动机制,推动长三角各省市根据各自功能和任务调整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并互相对接统一,积极争取示范试点政策在长三角重点区域内叠加发力或推广借鉴。建立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建立长三角科技专家库、信息资源库、科研数据库及大型实验仪器设备、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开放共享共建机制。建立市场开放机制,建立长三角统一的技术交易市场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服务)采购平台。

新安晚报记者 陈牧 叶晓 刘旸 新民晚报记者 吕倩雯 毛丽君 扬子晚报记者 刘丽媛 见习记者 梅方滢 钱江晚报记者 朱丽珍 采写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