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奋斗者 正青春|“00后”徽瓷传承人张旭玮:希望把传统变“国潮”

©原创 2022-07-31 16:01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呼之欲出的锦鲤、云蒸霞蔚的山水、还有翘檐形状的马头墙……它们以瓷器为载体,在张旭玮的手下传递出时光的气息。徽瓷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制瓷工匠技艺与美学构思,将产于徽州的特定瓷石制作成瓷器。作为徽州手工瓷制作技艺的“00后”传承人,在过去的八年中,张旭玮一直在揉泥、拉坯、调磨、上釉中不断研习。他也希望徽州传统文化的这些独特的“IP”,可以走入年轻人,借助瓷器焕发出新生命。

14岁拜师入行 完成作品也是“游戏通关”

张旭玮的母亲是祁门县一间瓷厂的员工,小时候的他也因此与徽瓷结缘。随母亲进入瓷厂里和瓷器、瓷土打交道的过程中,瓷器上装饰性的内容,像童话书一样,深深吸引着年少的张旭玮。“祁门一直以来是重要的瓷业生产地,小时候孩子都喜欢玩泥巴,包括我们去河里游泳,都能捡到很多瓷器的碎片。”为了系统学习徽瓷制作,14岁的时候,张旭玮拜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汪洋,在假期前往江西景德镇的工作室练习,至此也步入了技艺传承的重要一环。

 在张旭玮看来,徽州文化博大精深,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也在徽瓷的非遗传承中不断浸润。非遗,不只是一件件体现文化传统的产品或作品,它更是可见、可参与的生活。不论是身边的古建筑遗存,还是瓷器用品和工艺品,甚至是学艺师傅们的言传身教,都让张旭玮对徽瓷的兴趣越来越浓。

徽州手工瓷制作流程繁复精细,就拿最初的揉泥来说,一个步骤重复8小时左右,隔天整只手臂都会酸痛。磨料同样是个“功夫活”,把樟脑油与料粉掺揉在一起形成胶质状,又是两三个小时。这些都只是开始。虽然人们印象中,瓷器大多薄而坚韧,但在雕刻的时候,它却仍是土的状态,如何把握力度也给工匠带来了不少挑战。“在最初的时候,我有很多作品比如瓶罐之类,稍微用一下力整个就裂开了,之前的努力也都白费了。”

一切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张旭玮选择了坚守。“其实说得通俗一点,徽瓷的制作过程在我们年轻人眼里,就跟打游戏通关差不多,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直到真正完成。”在他看来,作品完成的喜悦感,也只有全部环节走一遍下来才能体会。

传承手工技艺 一路获得很多赞誉

怀揣着浓烈的兴趣,这些年张旭玮跑遍整个古徽州地域的一些古窑址,当古代的瓷片和现在的瓷片一同进入眼帘,张旭玮觉得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去感受时光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这些年,张旭玮打造了数百件手工徽瓷作品。而在创作过程中,张旭玮也刻苦钻研传统纹饰等文化知识,在徽州木雕中找到灵感,将徽瓷制作与徽州文化结合起来,融合了其他地区的制瓷技艺。“像我们本地很多的传统纹饰,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纹饰有吉祥的寓意,我在创作中还加入徽派篆刻等方式融入进瓷器里。”

 一路继承和创新,张旭玮也斩获了很多赞誉。2020年10月,他的陶瓷作品《清韵》在第六届安徽省“徽瓷奖”陶瓷艺术精品展中荣获“金奖”。这是一套茶具,在制作过程中,张旭玮将徽州的传统文化和景德镇制瓷的技法如半刀泥、玲珑瓷等相结合,烧制出的器具在光下呈透明状,十分精美,目前该作品已被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所收藏。

2020年,他历时3个多月创作的《知节·香祖》系列作品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成果展。他通过对新安画派内容和技法的研究,采用墨彩和新彩的釉上彩绘技法,在瓷器上描绘了“节竹与香祖兰花”,复刻了徽州画作的气节。张旭玮还对数以千计的徽派画家作品进行总结,他发现很多画家喜欢题写诗句。张旭玮开始在自己的釉彩上雕刻诗句与印章,彰显徽州文化底蕴。

闲暇时光,张旭玮则经常去逛博物馆,看美展,参与艺术沙龙的聚会,并到安徽、浙江等一些瓷器厂中学习技法,不断创新。

将非遗转化成“国潮” 传统也能焕发出新生命

瓷器是文化的载体。如今,已是徽州手工瓷制作技艺县级传承人的张旭玮,也开始在思考非遗文化拥抱市场、参与产业转化的命题。

“非遗做的很多东西是个人艺术品,成本高,普通群众、学生群体很难接触到。”而把传统技艺融入当下的生活,变成很多年轻人能接受的一种方式,这种转化才是有价值的。张旭玮说,大部分年轻人看中瓷器的装饰性。徽瓷技艺在产业化的进程中,如果能将传统的文化和装饰性融在一起,通过夸张、变形等技法增加视觉冲击力,则能更好地融入年轻人的生活。“我们希望用年轻人的思维方式,来传递传统文化,达到‘国潮’的效果。”

 眼下,作为安徽外国语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大三学生,张旭玮也正借助设计课程的学习,将不同的瓷器造型设计进行数字建模,形成更直观多维的设计理念,并不断通过参加各类创业竞赛打磨思路。“我们以后还想做一些年轻人喜欢的贴花图案,可以直接贴到瓷器上,拉近大家和艺术品之间的距离。”

他还计划接下来推出更多的系列产品。通过釉上彩、釉下彩、雕刻等不同的技法呈现,不断拓展徽瓷传承的边界,并期待像马头墙、牌坊群、迎客松等这些丰富的徽州文化元素和“IP”,都可以在非遗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杨睿鑫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陈牧

编辑  张大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呼之欲出的锦鲤、云蒸霞蔚的山水、还有翘檐形状的马头墙……它们以瓷器为载体,在张旭玮的手下传递出时光的气息。徽瓷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制瓷工匠技艺与美学构思,将产于徽州的特定瓷石制作成瓷器。作为徽州手工瓷制作技艺的“00后”传承人,在过去的八年中,张旭玮一直在揉泥、拉坯、调磨、上釉中不断研习。他也希望徽州传统文化的这些独特的“IP”,可以走入年轻人,借助瓷器焕发出新生命。

14岁拜师入行 完成作品也是“游戏通关”

张旭玮的母亲是祁门县一间瓷厂的员工,小时候的他也因此与徽瓷结缘。随母亲进入瓷厂里和瓷器、瓷土打交道的过程中,瓷器上装饰性的内容,像童话书一样,深深吸引着年少的张旭玮。“祁门一直以来是重要的瓷业生产地,小时候孩子都喜欢玩泥巴,包括我们去河里游泳,都能捡到很多瓷器的碎片。”为了系统学习徽瓷制作,14岁的时候,张旭玮拜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汪洋,在假期前往江西景德镇的工作室练习,至此也步入了技艺传承的重要一环。

 在张旭玮看来,徽州文化博大精深,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也在徽瓷的非遗传承中不断浸润。非遗,不只是一件件体现文化传统的产品或作品,它更是可见、可参与的生活。不论是身边的古建筑遗存,还是瓷器用品和工艺品,甚至是学艺师傅们的言传身教,都让张旭玮对徽瓷的兴趣越来越浓。

徽州手工瓷制作流程繁复精细,就拿最初的揉泥来说,一个步骤重复8小时左右,隔天整只手臂都会酸痛。磨料同样是个“功夫活”,把樟脑油与料粉掺揉在一起形成胶质状,又是两三个小时。这些都只是开始。虽然人们印象中,瓷器大多薄而坚韧,但在雕刻的时候,它却仍是土的状态,如何把握力度也给工匠带来了不少挑战。“在最初的时候,我有很多作品比如瓶罐之类,稍微用一下力整个就裂开了,之前的努力也都白费了。”

一切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张旭玮选择了坚守。“其实说得通俗一点,徽瓷的制作过程在我们年轻人眼里,就跟打游戏通关差不多,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直到真正完成。”在他看来,作品完成的喜悦感,也只有全部环节走一遍下来才能体会。

传承手工技艺 一路获得很多赞誉

怀揣着浓烈的兴趣,这些年张旭玮跑遍整个古徽州地域的一些古窑址,当古代的瓷片和现在的瓷片一同进入眼帘,张旭玮觉得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去感受时光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这些年,张旭玮打造了数百件手工徽瓷作品。而在创作过程中,张旭玮也刻苦钻研传统纹饰等文化知识,在徽州木雕中找到灵感,将徽瓷制作与徽州文化结合起来,融合了其他地区的制瓷技艺。“像我们本地很多的传统纹饰,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纹饰有吉祥的寓意,我在创作中还加入徽派篆刻等方式融入进瓷器里。”

 一路继承和创新,张旭玮也斩获了很多赞誉。2020年10月,他的陶瓷作品《清韵》在第六届安徽省“徽瓷奖”陶瓷艺术精品展中荣获“金奖”。这是一套茶具,在制作过程中,张旭玮将徽州的传统文化和景德镇制瓷的技法如半刀泥、玲珑瓷等相结合,烧制出的器具在光下呈透明状,十分精美,目前该作品已被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所收藏。

2020年,他历时3个多月创作的《知节·香祖》系列作品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成果展。他通过对新安画派内容和技法的研究,采用墨彩和新彩的釉上彩绘技法,在瓷器上描绘了“节竹与香祖兰花”,复刻了徽州画作的气节。张旭玮还对数以千计的徽派画家作品进行总结,他发现很多画家喜欢题写诗句。张旭玮开始在自己的釉彩上雕刻诗句与印章,彰显徽州文化底蕴。

闲暇时光,张旭玮则经常去逛博物馆,看美展,参与艺术沙龙的聚会,并到安徽、浙江等一些瓷器厂中学习技法,不断创新。

将非遗转化成“国潮” 传统也能焕发出新生命

瓷器是文化的载体。如今,已是徽州手工瓷制作技艺县级传承人的张旭玮,也开始在思考非遗文化拥抱市场、参与产业转化的命题。

“非遗做的很多东西是个人艺术品,成本高,普通群众、学生群体很难接触到。”而把传统技艺融入当下的生活,变成很多年轻人能接受的一种方式,这种转化才是有价值的。张旭玮说,大部分年轻人看中瓷器的装饰性。徽瓷技艺在产业化的进程中,如果能将传统的文化和装饰性融在一起,通过夸张、变形等技法增加视觉冲击力,则能更好地融入年轻人的生活。“我们希望用年轻人的思维方式,来传递传统文化,达到‘国潮’的效果。”

 眼下,作为安徽外国语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大三学生,张旭玮也正借助设计课程的学习,将不同的瓷器造型设计进行数字建模,形成更直观多维的设计理念,并不断通过参加各类创业竞赛打磨思路。“我们以后还想做一些年轻人喜欢的贴花图案,可以直接贴到瓷器上,拉近大家和艺术品之间的距离。”

他还计划接下来推出更多的系列产品。通过釉上彩、釉下彩、雕刻等不同的技法呈现,不断拓展徽瓷传承的边界,并期待像马头墙、牌坊群、迎客松等这些丰富的徽州文化元素和“IP”,都可以在非遗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杨睿鑫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陈牧

编辑  张大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