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革命火种播皖东 初心使命刻大地

©原创 2021-06-29 08:57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从在上海入党的滁州市第一位共产党员黄让之,到滁州地区第一个党组织 — — 中共凤城临时小组,皖东大地早就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这里还曾是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指挥核心所在地,化名“胡服”的刘少奇同志,曾在皖东大地奔走,带领军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革命斗争的胜利。在这片红色沃土上,可歌可泣的人物纷纷涌现,军民一心的故事感人肺腑。

小巷里走出滁州第一位党员

天长市铜城镇山海社区中心路有一段仅约一车宽的巷道,两边隐约可见的老宅和路口处的省级文保惠济桥,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黄让之

6月16日下午,打开路边一间寻常民宅的卷闸门,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看到主屋屋顶上还保留有一半马头墙、小青瓦的古民居形状。与记者一同走进老宅的,还有铜城镇农经站站长、中国好人黄宗玉。对于黄宗玉来说,这间老宅的特别之处在于,这里曾是黄家的先辈、滁州市第一位共产党员黄让之的旧居。

黄让之,原名黄舜融,1902年出生于天长市铜城镇一个平民家庭。在一篇《缅怀早期共产党人黄让之》的文章中介绍,黄让之“1923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全上海仅有43名党员;他曾与瞿秋白、邓中夏、张太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同在一个党小组……”这篇文章的作者名叫陶承洛,是滁州中学退休教师,他的祖母是黄让之的姐姐。

在黄让之旧居的小院里,有两间小屋许久无人居住。推开房门,中堂下的条桌上有两台手摇式电话,两把黑色的靠背木椅与茶几安静地呆在窗边,墙边的木架上有一只柳条箱和两只旧皮箱。

平民家庭出生的黄让之,是如何早早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一步步走上革命道路的?陶承洛在文章中介绍,1920年,18岁的黄让之到上海做工,1922年入安徽公学就读,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并于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瞿秋白、邓中夏、张太雷等人同在一个党小组。

2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黄让之成为滁州市第一位共产党员,也开启了自己的革命之路。1924年夏,黄让之与另一位在外读书的天长青年陶振誉回乡,带回大量革命书刊,在青年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成立了旨在团结革命青年的进步组织“励志会”(后改为“天盱青年同志会”),并设立图书室传播马列主义。这一时期,是天长乃至皖东及盱眙等地马列主义传播和党组织发展比较快的时期,黄让之的行动为后来天长共青团和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26年,黄让之随恽代英、邓中夏赴广州参加了北伐战争,并在邓演达、郭沫若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任宣传科股长。大革命失败后,黄让之和夫人王肇湘来到北京,积极参加反对蒋介石的进步组织活动。1934年初,积劳成疾的黄让之抱病回到家乡,10月不治逝世,时年32岁。

黄让之的侄孙、今年87岁的黄尧时老人告诉记者,黄让之的革命思想对黄家影响很大,他去世时女儿只有四岁,后来由他姐姐抚养长大,在十几岁时就加入了革命队伍,黄尧时的多位叔叔都参加了革命。

皖东大地早就播下革命火种

在那个烽火年代,不仅有很早在外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滁州人,中国共产党也早就在皖东大地活动。

中共滁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谢玲介绍,1926年2月,中共凤城临时小组在凤阳县府城镇朱完白家成立,朱完白担任组长。这是皖东地区最早建立的党组织。

同年7月,在临时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中共凤城小组。1927年2月,成立中共凤城支部,10月成立中共凤阳特支。到1929年3月中共凤阳县委成立时,已有130多名党员,党组织领导的活动日趋活跃。

1930年8月间,中国共产党就在定远县直接领导了吴圩暴动,虽然因革命力量薄弱、敌众我寡,暴动最终失败,但也沉重打击了反动政权,在皖东大地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火种。随后,各地党组织遍地开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皖东大地革命活动风起云涌,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红色人物和革命故事。

刘少奇曾经战斗在这片热土

1938年,在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决定,撤销王明领导的长江局,成立中原局,任命刘少奇为书记。1939年11月,刘少奇抵达定远县藕塘镇附近的山黄村。在皖东这片热土,刘少奇工作了10个月的时间,直接领导皖东人民革命斗争。

中共苏皖省委旧址中刘少奇住过的房子。

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刘少奇先后主持召开了中原局三次会议,分析了新四军存在的问题,解决组织问题,确定发展方向;强调了建立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发展抗日武装的极端重要性,研究了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方针和任务;强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在刘少奇和中原局的领导下,皖东局面被迅速打开。在军事斗争上,先后取得了路西、路东反“扫荡”的重大胜利,赢得了定远县自卫反击战和半塔保卫战的胜利。

滁州市是江淮大地上的一方红色沃土,尤其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英雄的滁州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纷纷拿起武器,抗日寇、斗凶顽、反扫荡、反蚕食,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定远县的吴圩、藕塘、大桥,来安县的半塔,嘉山县(现明光市)的自来桥,全椒县的武家岗,天长市的铜城镇……滁州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先辈们的战斗足迹,渗透着先烈们的热血和汗水,凝聚着先烈们惊天地、泣鬼神的牺牲精神和斗争故事。

传承红色血脉赓续红色基因

黄宗玉是滁州市理论宣讲专家库专家,在一些宣讲活动中,他时常会说到先辈黄让之的革命故事, “作为他的后辈,我想从他的故事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延续红色血脉,赓续红色基因。”在黄让之故居走访时,天长市铜城镇党委书记赵森华告诉记者,他们计划修缮黄让之故居。

“黄让之是皖东地区的第一位共产党员,我们希望他的精神能够传承下去,今后这里也可以作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基地。”。

新四军老战士严明友在藕塘烈士陵园给孩子们讲战斗故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滁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利用当地丰厚的红色资源,立足职能作用发挥,积极主动作为,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做深做细做实。按照“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带头学思践悟,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多悟一分,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勇当排头兵。坚持每两周组织一次党史学习教育集体研读会,举办专题读书班,交流学习感悟。组织全体党员赴定远县藕塘烈士陵园开展祭扫,并参观学习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接受思想洗礼。领导班子成员、支部书记轮流走上讲台,为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讲述党史专题党课。

今年5月,《滁州市抗日英雄人物传》提前编印完成。该书精心收录了33位在皖东抗战中突出的英雄人物的革命故事和感人事迹,颂扬革命先烈和前辈的斗争精神和光辉业绩。目前正面向全市市直单位、部分学校和社区免费发放,供参考学习。《中国共产党滁州市历史大事记(1921- 2021)》目前也已完成初稿,计划年底前公开出版。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叶素健 赵明玉 曹庆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从在上海入党的滁州市第一位共产党员黄让之,到滁州地区第一个党组织 — — 中共凤城临时小组,皖东大地早就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这里还曾是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指挥核心所在地,化名“胡服”的刘少奇同志,曾在皖东大地奔走,带领军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革命斗争的胜利。在这片红色沃土上,可歌可泣的人物纷纷涌现,军民一心的故事感人肺腑。

小巷里走出滁州第一位党员

天长市铜城镇山海社区中心路有一段仅约一车宽的巷道,两边隐约可见的老宅和路口处的省级文保惠济桥,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黄让之

6月16日下午,打开路边一间寻常民宅的卷闸门,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看到主屋屋顶上还保留有一半马头墙、小青瓦的古民居形状。与记者一同走进老宅的,还有铜城镇农经站站长、中国好人黄宗玉。对于黄宗玉来说,这间老宅的特别之处在于,这里曾是黄家的先辈、滁州市第一位共产党员黄让之的旧居。

黄让之,原名黄舜融,1902年出生于天长市铜城镇一个平民家庭。在一篇《缅怀早期共产党人黄让之》的文章中介绍,黄让之“1923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全上海仅有43名党员;他曾与瞿秋白、邓中夏、张太雷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同在一个党小组……”这篇文章的作者名叫陶承洛,是滁州中学退休教师,他的祖母是黄让之的姐姐。

在黄让之旧居的小院里,有两间小屋许久无人居住。推开房门,中堂下的条桌上有两台手摇式电话,两把黑色的靠背木椅与茶几安静地呆在窗边,墙边的木架上有一只柳条箱和两只旧皮箱。

平民家庭出生的黄让之,是如何早早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一步步走上革命道路的?陶承洛在文章中介绍,1920年,18岁的黄让之到上海做工,1922年入安徽公学就读,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并于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瞿秋白、邓中夏、张太雷等人同在一个党小组。

2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黄让之成为滁州市第一位共产党员,也开启了自己的革命之路。1924年夏,黄让之与另一位在外读书的天长青年陶振誉回乡,带回大量革命书刊,在青年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成立了旨在团结革命青年的进步组织“励志会”(后改为“天盱青年同志会”),并设立图书室传播马列主义。这一时期,是天长乃至皖东及盱眙等地马列主义传播和党组织发展比较快的时期,黄让之的行动为后来天长共青团和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26年,黄让之随恽代英、邓中夏赴广州参加了北伐战争,并在邓演达、郭沫若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任宣传科股长。大革命失败后,黄让之和夫人王肇湘来到北京,积极参加反对蒋介石的进步组织活动。1934年初,积劳成疾的黄让之抱病回到家乡,10月不治逝世,时年32岁。

黄让之的侄孙、今年87岁的黄尧时老人告诉记者,黄让之的革命思想对黄家影响很大,他去世时女儿只有四岁,后来由他姐姐抚养长大,在十几岁时就加入了革命队伍,黄尧时的多位叔叔都参加了革命。

皖东大地早就播下革命火种

在那个烽火年代,不仅有很早在外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滁州人,中国共产党也早就在皖东大地活动。

中共滁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谢玲介绍,1926年2月,中共凤城临时小组在凤阳县府城镇朱完白家成立,朱完白担任组长。这是皖东地区最早建立的党组织。

同年7月,在临时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中共凤城小组。1927年2月,成立中共凤城支部,10月成立中共凤阳特支。到1929年3月中共凤阳县委成立时,已有130多名党员,党组织领导的活动日趋活跃。

1930年8月间,中国共产党就在定远县直接领导了吴圩暴动,虽然因革命力量薄弱、敌众我寡,暴动最终失败,但也沉重打击了反动政权,在皖东大地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火种。随后,各地党组织遍地开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皖东大地革命活动风起云涌,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红色人物和革命故事。

刘少奇曾经战斗在这片热土

1938年,在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决定,撤销王明领导的长江局,成立中原局,任命刘少奇为书记。1939年11月,刘少奇抵达定远县藕塘镇附近的山黄村。在皖东这片热土,刘少奇工作了10个月的时间,直接领导皖东人民革命斗争。

中共苏皖省委旧址中刘少奇住过的房子。

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刘少奇先后主持召开了中原局三次会议,分析了新四军存在的问题,解决组织问题,确定发展方向;强调了建立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发展抗日武装的极端重要性,研究了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方针和任务;强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在刘少奇和中原局的领导下,皖东局面被迅速打开。在军事斗争上,先后取得了路西、路东反“扫荡”的重大胜利,赢得了定远县自卫反击战和半塔保卫战的胜利。

滁州市是江淮大地上的一方红色沃土,尤其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英雄的滁州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纷纷拿起武器,抗日寇、斗凶顽、反扫荡、反蚕食,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定远县的吴圩、藕塘、大桥,来安县的半塔,嘉山县(现明光市)的自来桥,全椒县的武家岗,天长市的铜城镇……滁州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先辈们的战斗足迹,渗透着先烈们的热血和汗水,凝聚着先烈们惊天地、泣鬼神的牺牲精神和斗争故事。

传承红色血脉赓续红色基因

黄宗玉是滁州市理论宣讲专家库专家,在一些宣讲活动中,他时常会说到先辈黄让之的革命故事, “作为他的后辈,我想从他的故事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延续红色血脉,赓续红色基因。”在黄让之故居走访时,天长市铜城镇党委书记赵森华告诉记者,他们计划修缮黄让之故居。

“黄让之是皖东地区的第一位共产党员,我们希望他的精神能够传承下去,今后这里也可以作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基地。”。

新四军老战士严明友在藕塘烈士陵园给孩子们讲战斗故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滁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利用当地丰厚的红色资源,立足职能作用发挥,积极主动作为,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做深做细做实。按照“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带头学思践悟,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多悟一分,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勇当排头兵。坚持每两周组织一次党史学习教育集体研读会,举办专题读书班,交流学习感悟。组织全体党员赴定远县藕塘烈士陵园开展祭扫,并参观学习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接受思想洗礼。领导班子成员、支部书记轮流走上讲台,为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讲述党史专题党课。

今年5月,《滁州市抗日英雄人物传》提前编印完成。该书精心收录了33位在皖东抗战中突出的英雄人物的革命故事和感人事迹,颂扬革命先烈和前辈的斗争精神和光辉业绩。目前正面向全市市直单位、部分学校和社区免费发放,供参考学习。《中国共产党滁州市历史大事记(1921- 2021)》目前也已完成初稿,计划年底前公开出版。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叶素健 赵明玉 曹庆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