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百年记忆|六安赓飏书院:皖西革命的摇篮

©原创 2021-06-10 09:49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  在六安市鼓楼老街,有一处名叫“赓飏书院”的古建筑,曾是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简称“六安三农”)所在地。这所学校由六安籍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朱蕴山筹建,其规模虽然不大,却是皖西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培养了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坚强骨干、爱国青年和革命志士,成为“皖西革命的摇篮”。百余年来,赓飏书院饱经沧桑,见证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

六安市赓飏书院旧址。

赓飏书院自古就是育人之地

在皖西古城六安,“九拐十八巷”承载着许多市民的美好记忆,书院拐是九拐中比较出名的一个,其名称正来源于赓飏书院。随着城市的发展,书院拐如今已经不见踪影,赓飏书院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留存了下来。

赓飏书院地处六安市裕安区鼓楼街道,一堵院墙围着三间房屋,青砖灰瓦透露出古朴的气息。据史料记载,赓飏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年间毁于兵祸,同治年间移地重建。历经多次修缮,书院办学颇具规模,为六安培养了不少人才,朱蕴山就是其中一个。

朱蕴山是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民革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曾在赓飏书院教书,后来一步一步成长为著名的政治活动家。

进入20世纪后,以读经为主的旧式教育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赓飏书院也停止了办学。不过,正是经过朱蕴山等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在赓飏书院旧址办起了“六安三农”,使得这座文化地标延续了教书育人的使命。

皖西新文化运动从这里开始

在辛亥革命和其后的反军阀斗争中,新文化运动逐步兴起。1917年11月,朱蕴山和教育界人士经过筹划,决定由朱蕴山从芜湖回六安筹建“六安三农”。1918年9月,朱蕴山邀请皖西教育界知名人士桂月峰来到六安,筹集五千元开办费,借赓飏书院旧址为校址,于1919年春正式开学。

“六安三农”从校长到教员,大多是思想进步的教育界名流。他们在治校上发扬民主,废除封建教规,实行师生平等,成立教职工联合会和学生自治会,参与决定学校的大事;在生活上,校长、教员以身作则,不用雇员,外出不坐轿子,自背行李,与学生同桌共餐,一起过简朴生活;在教学上,侧重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授。学校还成立了爱国剧社,指导学生上街演出《新家庭》等文明新戏。

学校还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办夜校,招收贫苦工人、知识分子,宣传革命思想,为皖西革命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党和红军领导人。学生在学习和斗争中逐步觉醒,涌现出翟其善、刘淠西、吴干才、陈绍禹(即王明)等一批皖西新文化运动的坚强骨干、爱国青年和革命志士,学校也成为“六安革命的摇篮”。

1926年,“六安三农”在军阀混战中被迫停止办学。近年来,经过六安市有关部门的精心修缮,“六安三农”(赓飏书院)旧址已成为一座革命教育基地,并被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未来将成为文化旅游新地标

6月9日上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来到“六安三农”(赓飏书院)旧址,看到整个院落四周已经封闭起来,三间瓦房静静地躺在一片正在建设的开发项目中,等待承接新的历史使命。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六安城市建设的加速推进,赓飏书院周边的建筑已被拆除,一个大型文化旅游商业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根据相关规划,赓飏书院将依托现有“六安三农”旧址向北再建两进,恢复原有旧址和书院布局,形成独立院落格局。

记者注意到,赓飏书院旧址墙后预留了一块空地,这是做什么用的呢?“这里已经保护得很好了,书院的后面我们将按要求建设与书院配套的建筑。未来,到商业街游玩的市民,可以顺便到‘六安三农’(书院)旧址参观学习,接受革命历史教育。”一位知情人士说。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窦祖军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  在六安市鼓楼老街,有一处名叫“赓飏书院”的古建筑,曾是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简称“六安三农”)所在地。这所学校由六安籍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朱蕴山筹建,其规模虽然不大,却是皖西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培养了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坚强骨干、爱国青年和革命志士,成为“皖西革命的摇篮”。百余年来,赓飏书院饱经沧桑,见证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

六安市赓飏书院旧址。

赓飏书院自古就是育人之地

在皖西古城六安,“九拐十八巷”承载着许多市民的美好记忆,书院拐是九拐中比较出名的一个,其名称正来源于赓飏书院。随着城市的发展,书院拐如今已经不见踪影,赓飏书院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留存了下来。

赓飏书院地处六安市裕安区鼓楼街道,一堵院墙围着三间房屋,青砖灰瓦透露出古朴的气息。据史料记载,赓飏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年间毁于兵祸,同治年间移地重建。历经多次修缮,书院办学颇具规模,为六安培养了不少人才,朱蕴山就是其中一个。

朱蕴山是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民革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曾在赓飏书院教书,后来一步一步成长为著名的政治活动家。

进入20世纪后,以读经为主的旧式教育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赓飏书院也停止了办学。不过,正是经过朱蕴山等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在赓飏书院旧址办起了“六安三农”,使得这座文化地标延续了教书育人的使命。

皖西新文化运动从这里开始

在辛亥革命和其后的反军阀斗争中,新文化运动逐步兴起。1917年11月,朱蕴山和教育界人士经过筹划,决定由朱蕴山从芜湖回六安筹建“六安三农”。1918年9月,朱蕴山邀请皖西教育界知名人士桂月峰来到六安,筹集五千元开办费,借赓飏书院旧址为校址,于1919年春正式开学。

“六安三农”从校长到教员,大多是思想进步的教育界名流。他们在治校上发扬民主,废除封建教规,实行师生平等,成立教职工联合会和学生自治会,参与决定学校的大事;在生活上,校长、教员以身作则,不用雇员,外出不坐轿子,自背行李,与学生同桌共餐,一起过简朴生活;在教学上,侧重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授。学校还成立了爱国剧社,指导学生上街演出《新家庭》等文明新戏。

学校还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办夜校,招收贫苦工人、知识分子,宣传革命思想,为皖西革命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党和红军领导人。学生在学习和斗争中逐步觉醒,涌现出翟其善、刘淠西、吴干才、陈绍禹(即王明)等一批皖西新文化运动的坚强骨干、爱国青年和革命志士,学校也成为“六安革命的摇篮”。

1926年,“六安三农”在军阀混战中被迫停止办学。近年来,经过六安市有关部门的精心修缮,“六安三农”(赓飏书院)旧址已成为一座革命教育基地,并被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未来将成为文化旅游新地标

6月9日上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来到“六安三农”(赓飏书院)旧址,看到整个院落四周已经封闭起来,三间瓦房静静地躺在一片正在建设的开发项目中,等待承接新的历史使命。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六安城市建设的加速推进,赓飏书院周边的建筑已被拆除,一个大型文化旅游商业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根据相关规划,赓飏书院将依托现有“六安三农”旧址向北再建两进,恢复原有旧址和书院布局,形成独立院落格局。

记者注意到,赓飏书院旧址墙后预留了一块空地,这是做什么用的呢?“这里已经保护得很好了,书院的后面我们将按要求建设与书院配套的建筑。未来,到商业街游玩的市民,可以顺便到‘六安三农’(书院)旧址参观学习,接受革命历史教育。”一位知情人士说。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窦祖军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