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城市生态环境美不美,首先看看水!作为全省率先开展黑臭水体治理并成为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之一的宿州市,近年来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步伐加快,昔日的“龙须沟”如今已是清水绿岸。近日,记者探访发现昔日主城区12条黑臭水体的治理已初见成效,不仅水清了,岸旁还建起凉亭、栈道,成为市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
三八沟已经变成景观河。
“污水沟”如今水流清澈
“以前这里是两段不相连的死水沟,经常有生活污水及其他污水排进来,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日前,记者跟随宿州市城管局工作人员来到位于宿州市迎宾大道与宿蒙路交口的迎宾公园,工作人员所说的宿蒙大沟补水口就在公园内,而眼前的宿蒙大沟让人眼前一亮,水流清澈,顺着河道穿行于公园内,不少市民在岸边纳凉歇脚。
“我家离这边有两三公里,但我常带孙子来这里遛弯,这里环境不错。”说起宿蒙大沟,市民马志荣告诉记者,现在经过改造治理,宿蒙大沟的水成了“活水”,从这里流经几公里后汇入运粮河,而且岸边的环境也得到了治理,给人的感觉很不错。
记者随后来到宿州市城区另一条黑臭水体三八沟的治理现场。三八沟位于主城区西北部,主要是东西走向,向东接入环城河,全长约5.3 公里,河道沿途穿过首钢首御、上河城、港利小区等多个小区。经过治理,如今三八沟的水十分清澈。沿着岸边向西走,记者看到沿途建有凉亭和栈道,有保洁人员在工作。
疏通经络长“治”久清
记者从宿州市城管局了解到,为了确保水清岸绿,宿州对各条河道进行改造,建设自然驳岸、生态驳岸;建设涵闸对河道水量、水位和流速进行调蓄调控,维持水量水质平衡;在河道内增设增氧曝气设施、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水生动物等,维持生态平衡,构建食物链、生物链,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合作,研究再造水生态系统,已形成初步应用成果;建设初期雨水收集池,运用海绵理念建设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减少水体面源污染和初期雨水污染。
同时按照“百园融城”及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要求,沿河建设30 个公园、游园,近150 万平方米的绿地,实施河道亮化工程。建设“城市绿肺”,打造城市生态生活休闲综合体,让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我们通过多措并举,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设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督五位一体的河道智慧管控系统平台,努力实现水傍人流、人依水走、人水相依的和谐画面。”宿州市城市管理局一位负责人说。
打造生态宜居美好宿州
宿州“龙须沟”的整治,正是该市致力于生态保护,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宿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步伐加快。
如今,宿州市民感觉最明显的是空气质量持续好转。该市紧紧围绕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持续加大大气污染防治监测、精细化管理系统和信息化建设。2019 年1-12 月,该市PM2.5年平均浓度50ug/m3,同比下降8.9%,在全国168 个城市中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位居第一,优良率稳步提升,空气质量逐年好转。
更让市民点赞的是水污染防治。除了记者采访的黑臭水体改造之外,宿州市强力推进工业污染源治理、流域水环境治理和城乡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目前,宿州已基本形成1 个国家级和两个省级生态示范县、18 个省级生态乡镇、61 个生态村的创建格局。该市把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加快发展和共建共享的重要抓手,全市上下按照“1+2+N”创建总思路,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基础设施、环境秩序和市民素质明显改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今年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实现“首创首成”目标。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张涛 魏鑫鑫 王吉祥